在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的群山褶皱间,帽儿山下的苍松翠柏中,一座洁白的大理石纪念碑静静矗立。
“古北口长城抗战七勇士纪念碑”的金色题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身与身后蜿蜒的长城烽燧遥相呼应。
这块浸染热血、镌刻悲壮的石碑,仿佛在向到访者述说着92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7名中国士兵在这里以血肉之躯阻击大部日军,以他们的忠勇筑起了一道不朽的精神长城。
▲古北口长城抗战七勇士纪念碑(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烽火照京畿:长城抗战爆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了侵华步伐,华北局势日益危急。
1933年3月,日军关东军侵占承德,随即向长城沿线大举进攻,企图突破燕山长城防线。中国军民在东起山海关、西至独石口的华北长城沿线奋起抵抗,史称“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示意图(图片来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出版社,2007年)
3月上旬,长城抗战在河北冷口打响。紧接着,战火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至长城东段各隘口。
日军倚仗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向长城沿线的各要冲地带发起猛烈进攻。
▲依托长城作战的中国军队(图片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古北口距北京120公里,南控幽燕,北捍朔漠,西枕居庸,东瞰沧海,是北平的东北大门,素有“京师锁钥”之称。
而这一连接华北、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战略通道和重要节点,自然也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方向,也由此成为长城抗战的主战场。
▲古北口长城(图片来源:新华网)
进犯古北口的日军为关东军西羲一第八师团及骑兵第三旅,并配有空军和炮兵。
我方第六十七军一一二师张廷枢部防守关口和长城的第一道防线,第十七军二十五师防守关城—龙儿峪一带的第二道防线,师指挥部设在关城北门的小老爷庙。
第十七军二十五师一四五团团长戴安澜镇守东翼的龙儿峪阵地,他命7名战士在关城以东的帽儿山上设侦察哨,负责观察前线战况并通过电话向师部报告,还为他们配置了一挺轻机枪。
(二)血肉筑长城:七勇士孤胆坚守
帽儿山位于古北口东南、蟠龙山长城南侧,因形状似帽子而得名。其南、西、北三面皆为裸露岩石,仅东北角可绕石块攀登。
它向东扼守着通向龙王峪长城阵地的山谷道口,向西俯瞰古北口关城,北依古北口长城最高点“将军楼”,山下即潮河支流谷地——是部队撤退的必经之路,位置至关重要。
▲帽儿山阵地(图片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33年3月10日、11日,中日军队在蟠龙山长城将军楼附近展开激战。
12日,日军增派重炮及飞机向古北口发动大规模攻击。中国守军虽伤亡惨重,仍顽强战斗,连续击退敌人多次进攻。
12日下午,二十五师指挥部被日军炸毁,前线失去指挥和支援,被迫撤出古北口,转移至南天门一线构筑二线阵地。
在前线大撤退之前,帽儿山上的观察哨与师指挥部的电话线已被炸断,与上级失去了联系。
▲古北口长城被炸成断壁残垣(图片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古北口镇的将军楼(图片来源:新华网)
日军发现中国军队有组织地向南撤退,立即趁机追击。不久,帽儿山脚下龙王峪沟口通往古北口的交通要道上,驶来十几辆日军汽车。日军边追击边扫射,逐渐逼近帽儿山。
突然,一梭轻机枪子弹从帽儿山上倾泻而下,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原来,帽儿山观察哨上的7名中国士兵并未撤退,仍坚守阵地。
他们之所以不撤,一是通讯中断,未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二是眼前战场形势危急——此时的帽儿山已不再是单纯的观察哨,一旦失守,二十五师官兵的南撤将更加艰难。于是,7名士兵决意凭借这一天险阻击日军,掩护部队安全转移。
▲古北口长城抗战浮雕。(图片来源:澎湃网)
日军很快调重兵围攻帽儿山,却数次被打退。日军判断此处至少有一个战斗力极强的连队驻守,遂于13日一早调集迫击炮和重机枪,以密集火力轰击山顶。
炮火停息后,日军冲向山顶,却再度遭到机枪、步枪甚至石块的反击。日军又动用飞机轰炸帽儿山,整个山顶瞬间化作一片火海。
轰炸过后,日军冲上山顶。此时七勇士中的尚存者,拿起刺刀、棍棒、石块等一切可用于战斗的武器,与日军展开血拼,直至最后一刻……
日军清点战场后震惊地发现:这个阻击了他们两天、顶住大炮与飞机轮番进攻、毙伤百余名日军的阵地,竟只有7名中国士兵。他们至死仍紧抱武器,保持战斗姿态。
七勇士忠勇为国、宁死不屈的精神,让侵略者也非常敬佩。日军将他们的遗体安葬于山前,并竖牌题字。
(三)丰碑照古今:抗战精神的时代回响
古北口抗战自1933年3月5日中日军队交战开始,至5月19日结束,历时75天,被称为“激战中的激战”。
古北口战役打响了北京地区抗日战争的第一枪,也是长城抗战中作战时间最长、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况最为惨烈的战役。
帽儿山上7名未留姓名的中国军人,正是长城抗战中英勇牺牲的中国军人的一个缩影。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图片来源:新华网)
▲古北口长城墙体残存抗战时留下的弹坑(图片来源:新华网)
由于力量悬殊,古北口长城最终虽未能挡住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但奋战在长城沿线的广大爱国将士抱着誓死卫国的决心,为中华民族争生存,用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极大激励了全民族的爱国情怀与不屈的民族精神。
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上映,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迅速响彻大江南北。这首歌不仅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敌士气,更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身份烙印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而古北口长城抗战中可歌可泣的事迹,正是这首时代强音重要的创作源泉。
▲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图片来源:新华网)
▲“河山永在”的古北口保卫战纪念碑屹立在古北口镇(图片来源:新华网)
古北口长城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七勇士永远长眠于长城脚下。他们虽未留下姓名,却从未被遗忘。
河北承德实验中学教师李焕强深受七勇士事迹感动,带着他组建的“长城科考队”的同学们,历时两年多,实地考察战斗遗址、查阅历史资料,并多方寻访知情人士。
2005年8月15日,在古北口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帮助下,他们用“神州蓝”花岗岩为七勇士矗立起3.54米高的纪念碑。2020年9月2日,古北口长城抗战七勇士入选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
▲七勇士纪念碑(图片来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如今,古北口长城依旧蜿蜒于群山之间,七勇士纪念碑在苍松翠柏映衬下,更显庄严肃穆。
它不仅是纪念英雄壮举的丰碑,更是烛照民族精神的灯塔——让我们清晰看见,当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不分地域、不分民族,如何众志成城、守望相助。
伟大的抗战精神,也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跨越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王功,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讲师、内蒙古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疆文化历史演进大融合表征研究”(2024NDC133)阶段性成果】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