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刊文丨布糊画:技艺合璧,布上生花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5-06-30 09:53

  6月13日,《中国民族报》第6版刊发《布糊画:技艺合璧,布上生花》,以下为文章全文。

布糊技艺与现代服饰的结合。

  今年5月,在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河北活动周期间,丰宁布糊画、蔚县剪纸、衡水内画等一批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多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与各国观众互动交流,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与创新活力。

  在河北众多承载地域文化与民族记忆的非遗中,布糊画以其细腻柔美、质感丰富的视觉语言,成为极具代表性的艺术符号,并在创新传承中焕发出跨越时空的文化感染力。

非遗传承人郝如香在制作布糊画。

  工起无声处

  流传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布糊画,源于满族传统工艺“补花”,之后在继承清代皇家宫廷贴布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集绘画、堆绣、绢人、浮雕、唐卡、刺绣、裱糊、布贴画、剪纸、景泰蓝等众多工艺之大成的一项传统民间技艺。2014年,布糊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补花”最初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女真先民为了装饰服饰、鞋帽、弓囊等用品,将布片剪成各种形状,并在其中填充棉毛,用针线缝制成花草虫鱼等图案,加彩墨勾画,最后将其补缀于服饰鞋帽之上。清朝建立后,“补花”技艺成为宫廷御用的工艺技法。经过传承发展,“补花”技艺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布糊画。

  布糊画一画作成,须经绘样、分解、制版、整型、配料、布糊等9道手工工艺流程;用料繁多,以绫、罗、缎等真丝面料为主,还有其他如木料、纸板、海绵、绢花、首饰等百余种。

  布糊画题材广泛多样,其中既有满族传统纹样与神话故事,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质朴画面,融合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与审美趣味。“连年有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吉祥符号和民俗主题,广泛出现在年画、剪纸、刺绣等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中,常通过孩童抱鲤鱼、鱼跃莲池等画面,寄托对五谷丰登与子孙繁盛的祈愿。通过吸收和融合各民族的工艺技法,布糊画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再度创作,不仅延续了其象征意义,也彰显了民俗图像在非遗中的生命力与传承价值。

  布糊画以“补花”为母体,变“补”为“糊”,取众多传统工艺精髓,不断推陈出新。它诞生于民间,在传承发展中成为文化传承与交融的有力表达。

布糊画文创胸针。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形意共生间

  布糊画具有材质温润柔和、形式结构层叠丰富、色彩运用浓烈饱满、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艺术特色。它不仅体现出技艺融合的独特性,更可见可塑性强的视觉表现与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题材、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多层次的创造性。通过多种技法的有机融合,布糊画在作品中营造出拟真的空间感与细腻的质感,尤其在表现人物的衣褶、动物的毛发、树木的枝干等细节时,展现出高度写实又不失装饰性的效果。

  布糊画的审美魅力还体现在其巧妙地将民族文化视觉化,将民族记忆、文化符号与生活观念融入创作中,实现了“形”与“意”的深度交织与共生。例如,以满族神话为灵感创作的《太阳三仙女》系列作品,不仅重构了神话叙事图景,还通过水流、年轮等元素寓意宇宙生生不息,彰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这类作品不仅展现了布糊画在形象塑造中的叙事功能,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艺术呈现,传递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此外,布糊画在空间上突破了平面艺术的局限,以布为笔、以糊为墨,利用多层布料的粘贴、塑形与装饰,实现画面在二维与三维之间的自由转换。如作品《松鹤延年》,通过松塔的立体组合与仙鹤羽翼的层叠处理,构建出丰富的层次感。创作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结合现代浮雕表现形式,塑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布糊画不仅传达出手工的温度与匠意,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视觉与文化并重的表现形式,让布糊画呈现出既写实又写意、既质朴又含蓄的风格。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布糊画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之道,展现了民族手工艺在时代变迁中的魅力与无限可能。

布糊画作品《太阳三仙女》。

  新象入旧纹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滕腾打破传统的“拼凑法”模式,创立“堆积法”新工艺,滕氏布糊画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如今,布糊画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传承体系,拥有多位国家级和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模式也从早期的家庭作坊逐步向工作室与教学机构转变。秉承“活态传承”的理念,布糊画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的精髓,更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在这一过程中,传承人不仅成为技艺延续的关键纽带,也逐渐担负起推动布糊画走出乡土、走向现代社会的多重角色。其中,以郝如香为代表的传承人,保持开放、创新的姿态,积极探索非遗技艺的当代表达方式,为布糊画注入新的活力。

  自2018年起,郝如香便着手创办“布糊画非遗就业工坊”,常年面向丰宁及周边乡村免费提供培训,鼓励村民在农闲时参与手工创作,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她将布糊画培训带到北京怀柔,组织教师团队深入多个社区开展公益教学,推动“培训—创作—转化”全链条发展。

  积极寻求跨界融合,是布糊画“活态传承”的另一种方式。2023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以布糊画工艺制作的“非遗3D丝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服饰设计巧妙结合。立体的布糊图案与挺括的服装线条相辅相成,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致与典雅,又体现出当代设计的先锋感。此次跨界合作不仅提升了布糊画的知名度,也拓展了其作为“行走的非遗”的传播边界。郝如香创作的敦煌系列文创还在2024年获得“瑞丽轻奢非遗创新奖”,成为非遗手工艺与时尚产业融合的生动例证。

  近年来,布糊画也频频亮相国际舞台。从2024年在中国驻迪拜总领馆举办的“遇见河北——非遗文化开放日”活动,到最近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的河北活动周,布糊画以生肖、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展品及其衍生的文创产品,吸引了众多目光。在现场演示中,传承人和民间艺人通过亲手制作展示布糊画的独特工艺,让参观者感受这一传统工艺背后的文化温度与东方哲思。

  从装饰品到服饰设计,从展览空间到文创产品,从家庭作坊到数字化传播,布糊画所呈现的“新象”正是顺着“旧纹”生发而来,体现了非遗技艺的开放性与创新力。布糊画正是在这一新旧交融的纹理中,拓展着非遗的当代图景。

  (作者单位:河北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主办: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