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中国民族报》第3版刊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河北省旅游促“三交”行动纪实》。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社会大交往、人口大流动、区域大融合的形势下,实施旅游促“三交”计划,既是旅游业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又是促进民族团结、互嵌融居、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着力点。河北省立足本省实际,出台了《关于发挥文博文旅文艺教育功能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方案》,部署实施“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讲解内容完善、展陈提升、特色资源开发、试点示范”六大行动,通过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旅游业态升级、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用好用活各类基地等举措,推动各地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邯郸:千年古城话“三交”
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西南部讲武城一带的漳河沿岸,134座大大小小的古墓散布其间。磁县是北朝历史的核心承载地,作为北朝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
北朝考古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二楼“浩浩典仪”展厅,一组造型生动的陶俑阵吸引许多游客围观拍照。
北朝考古博物馆外景。
北朝墓群出土的陶俑阵。
“这些陶俑在形体、表情、服饰等方面,既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也有中原文化的元素。比如风帽俑,风帽是游牧民族特色,而褒衣博带则是中原服饰的特色,二者的结合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民族文化融合现状。”北朝考古博物馆讲解员肖梦说。
文物是最直观的见证。日常讲解中,肖梦注重阐释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故事,以物证史、以史叙事,向游客真实再现千年前的民族交融史。“展品很丰富,讲解也很生动,让人很容易把文物和历史串联起来。”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说。北朝考古博物馆馆长王志勇介绍,博物馆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对展陈文物和解说词进行了优化调整,在“泱泱文明”展厅布展“民族大融合”篇章,全面系统展示了北朝时期民族交流融合、文化互鉴融通的历史面貌。
邺城博物馆内展示的邺城复原沙盘。
学生们在邺城博物馆参加研学体验活动。
邺城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第一座“中轴对称”的大型都城。随着“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邯郸临漳境内这条沉睡了千年的都城中轴线,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对此,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古邺文化研究会会长邓中堂建议:“都城中轴线作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被保留下来,邺城的相关博物馆可以增设历代都城中轴线的演变版块,介绍邺城对古代都城建设史的影响。”
“现在可以换装了,我们来体验民族服饰,感受1600多年前的邺城街景。”四年级学生于梓墨和同学正在邺城开展以“多元文化的碰撞地”为主题的研学体验活动。大家身着古代服饰,体会光影间的千年穿越,通过聆听文物故事,参与手工拓片、农耕劳作、文物修复、模拟考古等活动,感受千年古都的文脉涌动。“没想到博物馆这么好玩。”于梓墨说。邯郸通过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高标准打造一批文化历史博物馆,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推动旅游促“三交”,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邢台:古往今来看“三交”
“在邢台,2000多年前,运河就带动频繁的人员往来,也因此造就了自古有之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油坊镇码头边,义务讲解员马洪涛骄傲地介绍着家乡。
油坊是一个因运河而兴的移民村落,随着大运河沟通南北,油坊成为繁华的商品集散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来此经商、定居,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在油坊码头边的盐店博物馆,马洪涛介绍说:“我们以运河文化为基础,在益庆和盐店博物馆中设立石榴花开志愿服务站,带领游客深入了解盐文化、码头文化、运河文化,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历史、融入现在、融入未来。”
志愿者马洪涛讲解油坊码头由来。
油坊镇百姓墙。
舟来船往,商贾云集,让油坊由一个小村落变身为大集镇。镇内店铺林立,居民百人百姓。漫步在油坊镇,一面“百姓墙”吸引游客驻足观看,有人用指尖抚触着一个个姓氏。
“如今的油坊镇有40个行政村、6万余人,共有9个民族、133个姓氏。这面体现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百姓墙’,全镇的姓氏都刻在这面墙上,见证了大运河带来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马洪涛说。悠悠千载古漕运,中华文化永流传。邢台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讲好运河两岸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保定:百馆之城讲“三交”
“涿州博物馆与‘陶’有着很深的渊源,这里展示了72件北齐时期的彩绘陶俑。他们来自于各个部族,有的眼窝深陷、鼻梁高挺,身着少数民族服饰,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一个例证。” 在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博物馆,来自三义小学四年级的“小小讲解员”赵一诺正在介绍馆藏陶俑。
“小小讲解员”赵一诺正在讲解北齐彩绘陶俑。
学生在《涿水长歌》展厅参加研学活动。
今年,保定市被河北省文物局列为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市,逐步构建“百馆之城,宝藏保定”。保定各博物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深入挖掘体现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和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史实,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涿州博物馆深入挖掘历史文物中的中华民族故事,先后与市内多个学校合作开展“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活动,充分调动中小学生参与的热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
望都县尧母文化园。
尧母文化园解说员为学生们讲述“尧母制衣”的故事。
望都,相传是尧帝之母的诞生地,位于保定市望都县。红墙碧瓦间,游客刘琳琳和朋友特意换上了民族服饰参观游览,不时拍照留念。“身着民族服饰游园,好像在跟历史对话,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刘琳琳说。
尧母文化园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民族服饰游园、国潮汉服秀、文创市集、美食文化等活动,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文化园组织尧母文化专家学者精心编写解说词,突出体现各民族交融互鉴、和谐共生的文化图景。
黄胄作品《欢腾的草原》。
蠡县博物馆馆长赵冬梅介绍黄胄新疆写生场景。
“这幅《欢腾的草原》是黄胄艺术生涯的扛鼎之作,绘制于1981年,表现的是新疆柯尔克孜族群众进行传统体育项目‘马上角力’的场面。”保定市蠡县博物馆馆长赵冬梅说。
黄胄曾7次到过新疆,和新疆各族人民结下不解之缘。他还多次辗转于青海、甘肃、西藏、福建、云南等地,各民族成为他“妙笔生花”的描绘对象。因此,黄胄又被称为“边疆画家”,他的作品成为蠡县博物馆的重要馆藏。赵冬梅表示,蠡县博物馆不断深入挖掘这些馆藏作品背后浸润的“中华一家,情深意长”的内涵,在水墨间、在故事里,带领游客共同见证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光荣传统。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