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2日,《河北日报》第6版刊发《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课堂”》。以下为文章全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如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
在日前召开的河北省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会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培训会上,我省多所高校结合各自在教育教学中的探索,提出了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育人作用等建议。
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课堂”,必须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国家统编教材,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不断巩固这个主阵地。
河北师范大学专门成立概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本科生《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并在线上加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讲座,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必须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要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赵小兰表示。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群建设。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率先在河北高校中开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构建了融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此外,我省先后确定101所中小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试点学校和推广学校,5所高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学校,15所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试点。
去年,省教育厅依托河北师范大学成立河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会同省民委确定5所高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加快推进高校学科和科学研究平台整合。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努力探索大中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科研、教研共享机制,积极构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立体化课程体系。”省教育厅学校政治工作处处长赵清云表示。
聚力育人“同心圆”实践
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也要把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河北师范大学注重校园文化浸润,加强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师生宣讲团,积极探索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第二课堂模式,有形、有感、有效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利用学校民族非遗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塞罕坝精神展览馆等校内外实践基地,结合专业开展“讲三交”“画三交”“唱三交”等主题实践活动。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依托同心圆民族融合工作室及多个马克思主义红色社团,不断创新实践模式,注重育人实效。通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增进共识。
“通过具有沉浸感、体验式、互动性等特征的实践活动,在润物细无声中增进各族群众的情感联系、心灵共鸣,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省民委文教科技处副处长申智超表示。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