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人民有多近,人民和你有多亲

来源: 道中华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06-19 10:20

  讲我自己,必然要讲我的老师,讲培养我的前辈。他们给我们创造的笑声依然在,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承。

  侯宝林先生和马季老师的故事

  1980年,侯宝林先生被聘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兼职教授。一个曾经撂地摊卖艺,没上过几年学、识不得多少字的艺人,成为了最高学府的教授。

  1982年,侯宝林先生到北大讲课。当时,有人说,“侯先生您给我们来一段儿吧。” 侯宝林先生说,“来一段儿可以,我请你们到剧场,好吗?但是今天这里是一个大学的讲堂,是一个很神圣的地方,是我梦寐以求想在这里学得知识的地方。我希望在这里讲讲我的人生故事,讲讲我在语言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

▲侯宝林。(图片来源:新华网)

  侯宝林先生是一位语言艺术的大师,他身上有很多非常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侯宝林先生的文化自尊,源自他长期以来对文化的敬畏。过去在“撂地”的时候,观众都是底层劳动人民,那时候相声演员嘴里的东西乱七八糟,鱼龙混杂,讲的都是家长里短。

  当时,侯宝林先生就在想,“为什么马连良、梅兰芳、周信芳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被称为‘国剧’?他们怎么能在大剧场里演出,而且每一张票卖那么多钱,我们却只能在街头卖艺?”于是,他就从文化上找原因,要让人们尊重这门艺术。侯宝林先生说,“我们之所以不受人家尊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行,我们自己的底蕴不够,我们嘴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才被人家看不起。”他开始“纯净”相声,在构思、用词等方面“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完善。

  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天津是相声的发祥地。相声繁荣起来,是靠天津这块土地和天津观众对相声的热爱。那时候,天津人评价侯宝林的相声“文明”。因为侯宝林先生身上有一种文化自尊,他通过找到相声在文化底蕴上的不足,并对其加以改进,让大家重新敬畏相声艺术、敬畏相声文化、敬畏老祖宗留下来的语言瑰宝。

▲侯宝林(左)和郭启儒在田村与社员们一起联欢。摄影/宋学广。(图片来源:人民画报微信公众号)

  在敬畏文化的基础上,侯宝林先生产生了文化自觉。当时,爱演什么演什么。但是,侯宝林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不但要求自己,他还要求他的同行、他的徒弟。他的行为和想法,促进了相声艺术的健康发展,进而产生了一种文化自信。

  侯宝林先生相信自己从事的相声艺术可以成为艺术行业的佼佼者,他忠诚于自己的事业,认为相声一定能受到大家的欢迎。他称得上是“百年巨匠”。

  1983年,我们筹备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很多老前辈奇怪地问,“你们弄什么直播,还排练半个月,审查了好几次、联排了好几次,直接录个像不就完了吗?”当时,侯宝林先生已经预想到,这场晚会将在全国、在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现在回过头来看,老先生真是有先见之明。春节联欢晚会一演就演了40年,年年都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的节目。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王景愚、刘晓庆、姜昆(右二)、马季(右一)。(图片来源:中国文艺微信公众号)

  我的老师马季,是新时期相声界的代表。马季老师创造的相声精品,是我们所有的相声演员永远学不完的东西,也是我们达不到的高度。马季老师刚刚迈入相声行业的时候,就接下了演“新相声”这一项任务,他的整个艺术人生就是在兢兢业业地完成这项任务。

  马季老师接过相声艺术传承的重任,以老一辈相声艺术家们教给他的技艺,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生产出一篇又一篇的新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一个经典的剧目。包钢成立的时候,马季老师创作了《找舅舅》,展现新兴工业城市包头的新旧对比,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根据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真实事迹,他创作了《登山英雄赞》。中国乒乓球队在世乒赛上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后,他创作了《三比零》。改革开放以后,还创作了《五官争功》《宇宙牌香烟》《吹牛》等等。马季老师的作品都紧贴时代,给我们留下一个个鲜明的文化符号。

▲马季(左)与姜昆(右)。(图片来源:中国文艺网微信公众号)

  你离人民有多近,人民和你有多亲

  侯宝林先生曾说,“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今天,我们讲“你离人民有多近,人民和你有多亲”。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位小学老师,母亲是一名普通家庭妇女,是个居委会的干部。我从小喜欢艺术。17岁时,我离开北京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兵团我也是个业余文艺爱好者,后来我进了宣传队。

  1975年,我和师胜杰老师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在北京调演高潮的时候,赶上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们匆匆忙忙回了黑龙江。1976年,马季老师、唐杰忠老师来到哈尔滨,问我“愿不愿意当演员?”“愿不愿意从事相声事业?”“愿不愿意到广播说唱团?”我一连说了几个“愿意”。几经周折,终于把我调到中央广播文工团工作。

▲姜昆调到中央广播文工团工作,临行前与兵团十六团领导、招待所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图中后排右五为侯宝林先生、二排左四为姜昆。摄影/牛家常。(图片来源:人民画报微信公众号)

  当时,侯宝林先生亲自到兵团接我回北京。侯宝林先生在兵团演出后,我们一起拍了合照,侯宝林先生站在后边,让我坐在中间。他说,“希望通过这张照片让你记住,你从哪儿来?谁培养了你?你该为谁服务?”这张相片深深地印在我心里,这是老一辈对我们寄予的希望,他希望我们接班,把他们未能完成的任务接过来,当时我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马季老师按照老一辈艺术家培养他的方式来教我。他带着我去各地体验生活,带我到湖南桃源,一待就是两个月。马季老师告诉我,“你是相声演员,你的舞台就是你的战场,你在这个舞台上能站多久取决于你的创作,人民群众什么时候不给你鼓掌,就是不欢迎你了”。

▲1977年,马季(左)与姜昆(右)在湖南。

  2006年12月20日,马季老师永远地离开了。那一次的八宝山告别室里没有哭声,只有热烈的掌声。因为,对马季老师来说最大的奖励就是每一次在演出结束时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所以,那一天我们用掌声“欢送”马季老师。

  走进人民群众生活

  老艺术家对人民的情感深深地影响我们年轻的一代,我按照老一代的样子行走在艺术人生的道路上。

  组织上给了我很多的荣誉,在荣誉的背后,我感觉到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期待,所以我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当中,尽量负起责任来,大量精力放在公益活动上。

  每一次的公益活动都是跟人民群众打成一片。2004年12月,我们在北京市地铁建筑工地,为农民工兄弟们演出。正是由于这个契机,2005年,我们开始义务演出,打造出中国文联全国性的大型公益品牌性活动“送欢笑到基层”。中国文联的11个艺术家协会都坚持下基层,义务慰问演出活动如火如荼。2013年,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成立,我们在文化艺术界竖起一面文艺的志愿服务和建设的旗帜。

  2014年,我和戴志诚、鞠萍、周炜到江苏开山岛民兵哨所为2个人演出。实际上,这个岛上就两个人,一个叫王仕花,一个叫王继才。他们在这里坚守了32年,每天清晨5点太阳跃出海平面,王继才带着王仕花扛着旗走向小岛后,一个人升旗、一个人敬礼,没有奏乐却极为庄严。

▲2014年,姜昆(右二)、戴志诚、鞠萍、周炜为开山岛民兵哨所送去欢笑。(图片来源:中国文艺志愿者微信公众号)

  2017年,我们来到了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演出。时差、困倦、高原缺氧让演员们都很不适,但是当我们看到当地老百姓一张张热情的面容时,所有的不适都消失了。

  2023年,我们在巴林右旗给牧民演出,没想到那一天来了近4万名观众。

▲2023年9月,中国文艺志愿者走进北部战区海军。图为王志飞、姜昆(左二)、李幼斌、杜江等文艺志愿者朗诵《惊起波涛万丈》。(图片来源:中国文艺志愿者微信公众号)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新时代曲艺工作者要将总书记的期望落实到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传承、发扬相声艺术,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的艺术回到人民中间。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主办: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