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丨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的新疆实践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5-10-21 09: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新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立足区情实际,探索形成一条以“有形”夯实基础、以“有感”凝聚共识、以“有效”深化融合的实践路径,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环境优美,校园活动丰富,助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新华社记者 程丽摄

  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夯实“有形”之基

  新疆始终将“铸牢”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有形”的制度架构、组织保障和理论支撑,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加强顶层设计。自治区党委通过全会部署强化战略引领,高位推动、系统谋划,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形成统筹有力、执行高效的工作格局;通过一系列重要会议,对“铸牢”进行持续部署推进,明确其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使命的地位;通过高位统筹、制度建设和组织保障,确保“铸牢”主线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全过程、各领域。

  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度融合。新疆各科研机构和高校立足区域实际,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推出一批高质量成果。通过举办多场重要学术论坛,促进跨领域交流合作。如,连续4年举办新疆“铸牢”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举办“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召开“中国新疆的历史与发展:中国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地区”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中外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有效推动实务部门、学术界及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推动了“铸牢”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推进宣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加强“铸牢”宣传教育的决定,明确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地通过政策解读、主题宣讲、文化活动等形式,推动“铸牢”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宣传教育格局,确保理论政策转化为各族群众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深化文化浸润与教育引导,提升“有感”之力

  新疆以“有感”为核心,通过文化润疆、教育筑基、交往融情等路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各族群众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追求。

  文化润疆激活认同基因。新疆立足丰富文化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深度融合,构建城乡融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地通过文化惠民活动讲好新疆故事,如挖掘考古发现、历史文献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展现新疆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家园的历史;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传统手工艺、民族歌舞、节庆习俗保护传承;利用数字化手段记录文化遗产,让各族群众随时随地感受中华文化底蕴;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打造了克拉玛依一号井、小白杨哨所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推动“五个认同”入脑入心。

▲2024年6月12日,“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国际论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举办,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和喀什大学联合主办,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协办。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匈牙利、埃及、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100余名专家,围绕中国新疆的历史与未来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图为嘉宾在开幕式前交流。

  国民教育筑牢思想根基。新疆将“铸牢”贯穿国民教育各层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在教育教学中,加快教材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创新教学方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向课程体系、知识体系转化;深化“三进两联一交友”品牌活动,促进师生、家校、社校间的联动。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各族群众沟通能力,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2025年7月22日,在乌鲁木齐新疆国际大巴扎,意大利米兰芭蕾舞团的演员与新疆民族舞蹈演员共舞。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交往交流交融打破壁垒。新疆创新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百万名干部职工与各族基层群众结对认亲,援疆干部也融入“亲戚圈”,定期开展走访、互助活动。兵地融合与军地联动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格局,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思想,推进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协同发展,通过“机制联动、活动联办、发展联建”促进军民在情感联结、文化共享中凝聚共识。对口援疆推动疆内外各族群众多层次往来,新疆与内地的交流更趋紧密,让“中华民族一家亲”从理念变为各族群众的真实体验。旅游促“三交”工作扎实推进,连续多年发布“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十大典型案例”。截至2024年,新疆共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0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4个,评选自治区级及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555个(次)、模范个人2690人(次),“团结村”“团结学校”“团结市场”等遍布天山南北,成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注脚。

  聚焦发展赋能与稳定支撑,巩固“有效”之果

  新疆以“有效”为目标,将“铸牢”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深度融合,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增进共识、凝聚力量,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惠民筑牢物质根基。新疆用好发展这把“总钥匙”,聚焦民生福祉促凝聚。通过加强与兄弟省区市合作,加速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及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释放区位优势;坚持就业优先,支持发展向中西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助力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财政支出7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特别是在促进就业、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乡村振兴等各项民生事业中取得新进步,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新疆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法治新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深入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有效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和外部势力干扰破坏。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经过持续努力,新疆“铸牢”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天山南北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快构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紧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巩固发展,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疆样本”,也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贡献了新疆智慧与力量。

  【作者简介:顾光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虎海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实践研究”(24VMZ010)阶段性成果。】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主办: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