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刊文丨河北保定:扎根红色沃土,讲好团结故事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5-07-11 16:33

  7月4日,《中国民族报》第3版刊发《河北保定:扎根红色沃土,讲好团结故事》,对保定市依托红色资源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介绍。以下为文章全文。

《我的青春在华北联大》演出现场。

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近日,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副馆长王芳一行,带着《模范根据地——晋察冀音乐党史课》来到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参加由雨花台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百位革命纪念馆馆长进雨花”系列活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现场,《在太行山上》序曲奏响,历史影像、经典音乐与情景讲述交织,重现了“村村是堡垒,人人是战士”的烽火岁月。观众感慨:“这堂党史课,‘声’入人心!”

  这堂音乐党史课,是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实践,也是河北省保定市创新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缩影。作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带,保定在华北抗日战场处于重要地位,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保定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挖抗战历史等红色资源富矿,让这片英雄土地上积淀的红色文化与团结故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寻访革命足迹,感悟精神伟力

  走进位于保定市阜平县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苍松翠柏间,一块卧石上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几个字格外醒目。

  “这是1942年,阜平的妇女们白天生产、照顾伤员,夜晚为八路军赶制‘千层底’的情景……”讲解员张玉带领阜平县城南庄镇八一希望小学六年级学生参观,在一张老照片前停下脚步。照片上,几位妇女借着油灯微光缝制军鞋,粗糙的手指捏着缝衣针,眼神里透着坚定——烽火岁月里的军民鱼水情跃然眼前。

  时间回到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山西五台宣告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月18日,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由五台迁驻阜平县城,创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它就像一把尖刀插向敌人的心脏。随着根据地的创建,晋察冀边区成为华北抗战及全国持久抗战的坚强堡垒,在华北抗战史上打开了新的一页。

  在纪念馆里的“树叶训令”展板前,学生们陷入沉思。1942年大旱时,八路军宁可饿肚子也不与民争食,摘树叶充饥。这种精神,正通过一次次参观、一场场讲解,深深扎根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

  一名学生动情地说:“通过参观,我深切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努力学习,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栋梁之材。”

  “我们将‘铸牢’融入讲解词,强调晋察冀边区军民万众一心、各民族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还重点打造了《模范根据地——晋察冀音乐党史课》,以音乐为桥梁,将红色故事讲到全国各地。”王芳介绍,每年有30多万人来纪念馆参观,青少年占40%,很多学校把纪念馆作为“开学第一课”的课堂。纪念馆还与多所学校合作,培养“小小讲解员”队伍,开发了12项研学课程。今年纪念馆策划了“历史上的今天”等系列主题活动,让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以红色资源为纽带,让各族群众在参观中增进情感交融,在感悟历史中实现精神共鸣。”阜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白宗才表示。

  红色旅游赋能,进步之花盛开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时期。日军调动七万兵力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由于敌强我弱,我军主力部队和群众约三四万人转移,负责最后掩护的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的5名战士,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最后他们把日伪军引到了绝路上,在打光子弹后,毅然决然地跳下悬崖,写下狼牙山五勇士的不朽传奇。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狼牙山满目苍翠。山风拂过,松涛阵阵,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和平的珍贵与英雄的壮烈。位于保定市易县的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每年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瞻仰。

  在易县东西水村通向狼牙山的路上,一家家农家乐生意红火。村民李晓辉是较早吃上“旅游饭”的人。

  “2000年初我开起了农家乐,当时也比较简陋,就是支了几张桌子吃饭,收拾出几间屋子住宿。”李晓辉说,随着易县不断盘活红色资源,狼牙山红色旅游日益兴旺,自己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如今已发展成集食宿、会务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场所。

  怀着对家乡红色历史的深厚情感,李晓辉还自建了一座博物馆。其中关于狼牙山五勇士的藏品是重中之重,仅相关旧报纸就收集了上千张。“红色精神需要传承。我生在狼牙山,长在狼牙山,从小听爷爷讲五勇士的故事。收集保存好这些红色记忆,留给后人看,太有意义了。”李晓辉说。

  距离狼牙山80多里地的易县东高村,柿子种植历史悠久。抗战时期,这里的柿干、柿饼因方便储存、易携带、热量高,成为活跃在狼牙山一带八路军战士重要的食物补给。

  “柿子当时都是军粮,吃了就能打仗。”易县柿柿如意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永旺介绍。如今,乘着红色旅游的东风,公司的冰柿产业蓬勃发展,新厂房带动周边群众种植4000多亩柿子,惠及10多个村、千余户农民,解决200多人就业。“先辈们用柿子滋养了抗日战士,现在我们要让冰柿甜美乡亲们的好日子,在致富路上走得更远!”王永旺信心满满。

  “易县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赋能全域旅游,重点提升狼牙山、易水湖等片区的红色旅游业态品质,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1529.11万人次,实现综合效益15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137%。”易县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赵晓明表示。

  活化历史记忆,凝聚奋进力量

  坐落于阜平县台峪乡平房村的华北联合大学旧址,一场名为《我的青春在华北联大》的沉浸式演出正火热上演。演出以整个平房村为舞台,集历史文化呈现、艺术表演与互动体验于一体,演员多为当地村民。观众可以参与其中,体验打麦收谷、挑水劈柴、打水洗衣的劳动场景,身临其境感受“烽火中的教育丰碑”的历史光辉。

  “这种方式把讲解变体验,让游客沉浸式感悟信仰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华北联大旧址的文化特派员李慧敏表示。

  位于保定市清苑区冉庄镇冉庄村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是一处重要的抗日战争遗址。近年来,纪念馆组建了红色文化宣传队,用快板、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烽火岁月。其中,宣传队自编自演的红色情景党课《地道故事 团结战歌》内涵深刻、表演精湛,广受观众好评。长达2000余米的地道战主题墙绘长廊,选取经典电影《地道战》画面,将红色记忆以艺术形式表达,成为“网红打卡点”。纪念馆还邀请专业演员,在地道战遗址现场重现经典电影片段,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极大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让凝固的红色历史“开口说话”,保定一直在努力探索。“我们将持续深入挖掘抗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形式和载体,用心擦亮‘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团结故事’的工作品牌,让红色沃土上的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绽放,汇聚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保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同志表示。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主办: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