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研讨班在中央民族干部学院举办,国家民委副主任、党组成员边巴扎西与学员座谈交流。座谈会上,来自河北等省份的部分学员立足工作实际,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城市民族工作、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发言。3月28日,《中国民族报》第3版、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刊发了河北省交流发言材料。
深入实施“六项行动” 讲好中华民族故事
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杨子民
河北是民族工作重要省份、旅游大省,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近年来,河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特别是在承德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六项行动”,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是坚持价值引领。省、市分别成立旅游促“三交”协调小组和工作专班,统筹推进任务落实。制发《关于发挥文博文旅文艺教育功能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方案》等文件,明确“六个一批”等重点任务。省民委与文物局签署合作协议,推动各级博物馆展陈突出“三交”内容。承德市制定17项举措,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纳入旅游业发展规划,在避暑山庄等景区注入“旅游+文化+民族”元素。
二是加强骨干培训。2022年以来举办10余期培训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课程,覆盖全省导游及从业人员。承德市完成5000余名持证导游全员轮训。重点培养景区金牌导游员、讲解员,承德市培育国家级5名、省级4名、市级106名。推进学生讲解员队伍建设,通过“红领巾”讲解员等活动深化青少年教育。
三是完善讲解体系。引导各地旅游景区、文博场所对讲解内容予以丰富完善,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承德市组建42人专家团队,对71个重点景区分类修订讲解词,建立四级联审机制。把握“主干与枝叶”“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关系,突出中华文化主线。避暑山庄增加园林艺术所蕴含的“大一统”意象等讲解内容,普陀宗乘之庙强化土尔扈特东归史实,安远庙融入平定准噶尔主题,普宁寺强调多民族建筑艺术融合。通过细节优化,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是提升展陈水平。省民委召开“承德与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指导各地举办主题讲座,深挖文物遗迹蕴含的“三交”史实。承德市整合5家文博单位成立避暑山庄博物院,系统讲述各民族交流互鉴的历史故事,其中《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精品奖。承德博物馆运用数字化技术“活化”200余件文物,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是发挥资源优势。引导和支持各地研发铸牢主题线路,推动“学”“游”融合。承德打造塞罕坝林场等六大载体,推出“跟着非遗去旅行”等研学项目。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制作满族剪纸等VR展厅,访问量超百万;开发围场满绣产品300余款,销往20多国。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建立“一坝一庄一话一非”研学机制。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