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民委主任会议交流发言摘登

来源: 省民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3-04 10:07

  2月15日,全省民委主任会议在石家庄召开,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沧州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作交流发言。现摘登如下,供学习借鉴。

发挥文化和旅游独特优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赵云龙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处长

  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文旅独特优势,引导各族群众树牢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取得明显成效。

  一、以文博资源为媒介,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加强文物保护,赓续民族根脉。深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古籍典藏修复工程、重点文物修缮工程,指导泥河湾、赵王城等国家级、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

  推出精品展览,阐释民族历史。举办“敕勒长歌—北朝的融合之路”“长城两边是故乡—冀蒙古代文物精品展”,指导邯郸磁县北朝考古博物馆新建“民族大融合”主题馆,在雄安新区举办“非遗里的中国”精品展,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的历史记忆。

  开展特色宣教,讲好民族故事。指导临漳邺城博物馆举办“邺城民族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指导定州博物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弘扬定州历史文化——流动的数字博物馆进校园”等系列活动。

  二、以文旅融合为载体,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路径

  深挖掘,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依托坝上森林草原、满蒙文化等特色资源,持续提升承德一号风景大道、张家口草原天路、丰宁中国马镇、木兰围场那达慕大会、丰宁京北第一草原马文化节、《鼎盛王朝·康熙大典》《舞马传奇》等新业态文旅产品,生动呈现各民族多元融合的历史文化。

  促融合,推出特色旅游产品线路。强化文旅融合,创新打造“民俗风情之旅”“文化寻根之旅”等精品线路;支持援疆援藏工作,安排专项资金,持续通过包机、自驾、专列等形式送客入疆、入藏,引客入冀,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悟“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精神内核。

  强指导,开展民族历史讲解培训。举办“致敬新时代 共谱新篇章”新时代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交流活动,开展“巾帼心向党——我和祖国共奋进”巾帼大宣讲全国展演活动。将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新编导游词纳入导游资格考试,先后组织全省6200余名导游参加多轮次系列培训,将旅游从业人员培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践行者。

  三、以文艺交流为纽带,续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出精品”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组织我省精品剧目《多瑙河之波》《成兆才》等赴内蒙古及新疆等地巡演,组织国家级非遗打铁花、沧州杂技等优秀民间艺术亮相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组织文艺院团赴新疆巴州、二师开展“盛世中华冀疆情深”主题巡演40余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民生工程,聚合展示多元文艺类别,在全省开展2.3万余场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

  “手牵手”提升民族文化向心力。组织省歌舞剧院与新疆巴州歌舞团联合打造情景剧《艾特莱斯出天山——情系巴音郭楞》,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剧目创新奖”。邀请新疆艺术家合作创排大型民族管弦乐《大合丝路》,邀请新疆艺术剧院大型音舞诗画《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来石演出。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等单位共同主办了冀蒙晋陕二人台艺术周活动。协调内蒙古、新疆、青海、广西等地参加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组织山西、陕西、湖南、广东等地参加全国鼓王大会集中展演。

  “精帮扶”提升民族文化凝聚力。协调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帮助新疆巴州歌舞团定向培养50名中职艺术后备人才。依托“春雨工程——文旅志愿服务边疆行”,组织全省文旅系统在新疆巴州、西藏阿里实施了25个结对帮扶项目,涉及文艺创排及演出、遗产保护等领域。统筹系统资源,支持围场、青龙、宽城等民族自治县文旅项目24个,资金2000余万元。支持新疆巴州和西藏阿里在石举办文旅资源及招商引资推介会。

  文化如水,润泽万物;团结如炬,照亮前路。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进一步加强与省民委等部门的密切合作,深入挖掘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优化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效能,推进全省文旅事业产业和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在文旅和民族工作领域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强化目标引领 凝聚奋进力量 积极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沧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吴建军 沧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2024年,沧州市民宗系统坚持融入大局、争创一流,持续擦亮“狮城石榴红 同心谱华章”民族工作品牌,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一、强化政治站位,构建民族工作“大格局”

  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

  领导高位推动。以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市委常委会研究创建工作方案,市委书记主持召开动员部署会,带动形成了“四级书记抓创建”的工作格局。

  各方协调联动。成立创建工作专班,增设专项工作经费,确保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建立月报制度,编发简报30期,推进情况直报市领导,充分调动起各级各部门支持、参与民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训示范带动。落实“万人示范培训”计划,将民族工作应知应会纳入县处级干部学习篇目,邀请国家民委宣讲团来沧开展“铸牢”宣讲,培训基层干部、讲解员等5000余人次,做到“活学活用、常学常新”。

  二、聚焦重点任务,探索提质增效“新路径”

  把握政策要求,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两带多节点”、旅游促“三交”、共同现代化试点建设等重点任务取得新成效。

  品牌打造出新出彩。提升打造大运河民族团结“百里长廊”,创建示范点位158个,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任务。提档升级崔尔庄“铸牢”教育基地,让各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举办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会、音乐会、戏曲演出等活动数百场,覆盖各族群众百万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旅促融有声有色。确定6条“铸牢”主题旅游线路,打造精品点位42个。在大运河非遗展馆、南川老街等景区开展“互动体验式”活动百余场。组建“铸牢”导游讲解团,接待全国各族游客225万人次,以文旅产业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试点建设善作善成。坚持赋予“三个意义”,将“铸牢”导向鲜明嵌入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指导孟村回族自治县扎实推进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建设,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牛街达成合作项目12项,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3家。

  三、树牢底线思维,扎紧安全稳定“铁篱笆”

  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依法治理,坚决守牢民族领域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健全联合处置机制。强化风险研判,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织密了部门协同、属地管理的工作网络。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丰富孟村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功能,推广新华区社区智慧网格管理模式,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水平。

  完善数据管理机制。打造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强化“鼠标巡逻、探头站岗”,提高预警能力,推动关口前移。

  强化末端落实机制。健全三级网络,压实两级责任,推动解决了一批显性问题和潜在隐患,全市民族领域始终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

青龙满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肖宗华 青龙满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2024年,青龙满族自治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赋予民族地区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良好成效。

  一、积极推动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措施》,切实增强贯彻落实“铸牢”主线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充分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求。全年组织召开“铸牢”工作动员部署会、宣讲会30余场(次)。

  建立“铸牢”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县委工作要点,纳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各级党委(党组)、党校主体班次学习内容,融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纳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公约。全年共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党日活动506场(次),培训民族工作干部8期2000余人次,参与“石榴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线上线下答题1.7万余人次,举办民族团结阅读活动406期,9000余人次参与。

  制定《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标准创建“两带多节点”示范点位10个,提前一年完成既定目标,其中肖营子、大森店等4个村参与省、市互观互学活动。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党建”“民族团结进步+红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旅游”等品牌。组建27支宣讲队伍开展宣讲,受众8000余人次;推出各类报道200余篇,形成专题调研报告62份。

  二、积极推动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

  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印发网格化管理工作手册,制定网格员管理细则,406个村(社区)配备网格长1756名、网格员3675名。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建立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协调防范处置机制,建立健全民族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台账。

  持续深化为民服务意识。建立“石榴籽”工作室11个、服务站25个,召募志愿者1500人次,实现全县村(社区)民族事务服务100%覆盖。成立社区志愿服务团队,为各族群众提供就医、就业、法律等八个方面咨询服务、答疑解惑和推荐代办,累计提供咨询800余起、代办28起、法律援助55起。

  治理水平显著提升。27名县级领导分别包联25个乡镇(街道),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管好守稳意识形态阵地;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扎实推进“雪亮工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积极推动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2024年争取上级支持资金998万元,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双富”行动村示范引领、实施产业增收和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等项目建设,对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积极作用。

  积极推进市政府赴民族乡现场办公。2024年市政府赴我县大石岭乡、朱杖子乡现场办公,共支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产业增收类项目23个,资金581.28万元。

  下一步,我县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主办: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