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运河水长三千里,杨柳一绿连京杭”,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大运河推动了沿岸人员的流动、经济的变革、文化的交融、社会的发展。流淌千年的大运河,途径燕赵大地时把最美最长的一段留给了沧州。在这里,各民族沿运河而居,也因运河而融。“大运河”这个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正在通过博物馆展陈、非遗传承、文旅融合而活起来、火起来。
文博“活起来” 运河文化创新表达
“这边您看到的是山东快书、泰山皮影戏,那边是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再往前是安徽的宣笔、宣纸、徽墨、歙砚。”在位于沧州的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里,讲解员吴云龙正在向游客讲解。这里集中展示了大运河流经的8个省级行政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声光电画中移步易景,打造大运河非遗文化的集中承载地、传承地、展示地。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展示的山东快书、泰山皮影戏、河洛大鼓、徽墨制作
在河南展区,几位游客被一组唐三彩塑像吸引了目光:“这组塑像都以高头大马和骆驼为主,人物形象很多都是大胡子、高鼻梁。为什么不是传统中原人形象呢?”吴云龙解释道:“这组展品借唐三彩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盛况,商品和文化沿着大运河流向南北,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河南展区唐三彩塑像
展馆顶部,运河形态的灯带斑斓投射在地面上,让游客仿佛徜徉于千百年前的运河之上。吴云龙介绍,“大运河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交流融合之河,沿着这浩浩荡荡的河水,各民族以通商促发展,以交流促交融。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都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为使流淌不息的运河非遗文化可触、可感、可知,在沧州市民宗局指导下,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对讲解词进行修改完善,为全国各地游客介绍中华民族丰富而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深刻感受到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不断增进各族游客“五个认同”。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游览参观
“我脑海中闪出一个词:融合。”来自山东的游客不禁赞叹:“运河沿岸的物资、文化、民风民俗,都汇入了这条运河中,呈现出泱泱中华的繁盛场景。”
非遗“动起来” 交融纽带沿袭不衰
千年运河,澎湃如昨。一湾清泓串起沿岸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滋润了沿途的秀美风景,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中华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运河风骨。
沧州的武术门派和拳种达到53种之多,诞生于泊头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合拳就是其中之一。“何谓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谓六合。”第八代传人石同鼎介绍,六合拳拳法阴阳、起落、动静协调配合,套路多、内容广、功法完备,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和健身功效。
石同鼎老师展示六合拳拳法
“2002年我在沧州创办了六合武馆,毕生愿望就是将六合拳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扬光大。”石同鼎说,2010年,他在六合武馆对泊头市150余名体育教师进行了培训传授,使六合拳走进泊头市的中小学校园。
拳、掌、勾、弓、马、虚、弹、踢、蹬……在泊头市第四中学的体育课上,学生们比划着动作,嘴里喊着“哈”,气势威武。体育老师冯培荣介绍,“学校已经推广了石同鼎老师编制的《六合拳进校园普及套路》,每周开展一次武术课程,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华灿烂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泊头市第四中学学生练习六合拳
历代薪火相传,武风沿袭不衰。到今天,六合拳简易套路已经在泊头中小学进行推广,200多名体育教师、超过6万名学生在体育课上接触到了这项古老的武术技艺。
泊头市中小学推广石同鼎老师编制的《六合拳进校园普及套路》
“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石同鼎老师这样评价自己推广六合拳的理念。经过二十余年的传承发展,目前,六合武馆培训的学员已超过85000名,这其中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更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追寻“武侠梦”的外国友人。如今的六合拳,不仅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纽带,更成为了面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展示中国非遗魅力的一扇窗口。
文旅“火起来” 多彩文化滋养团结之花
大运河承载着人类古老的文明,留存着宝贵的文化记忆,也孕育了运河两岸人民的智慧与情怀。沧州南皮被大运河宽阔的胸襟拥抱着,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就像源头活水一样,持续滋养着这片沃土,也让这里文韬武略之士层出不穷。中国民族工业奠基人张之洞便是代表性人物之一。
南皮县第一中学校园内树立的张之洞雕像,学校的前身是由张之洞捐资修建的慈恩学堂。
“作为张之洞的故里,近几年,双庙村着力传承非遗文化,挖掘‘三交’故事,发展乡村旅游,如今的双庙村已成为一个多彩的文旅小镇。” 漫步在双庙村非遗小镇,南皮县刘八里镇副镇长邢军历数着沿街的店铺:“目前双庙非遗小镇已经有錾铜、剪纸、泥塑、陶艺等六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入驻。”
融入南皮县文化特色的张陶窑
游客在双庙村非遗小镇体验剪纸
游客在双庙村非遗小镇体验錾铜技艺
“阿姨,中间这个弧度怎么剪?”在剪纸技艺体验店里,小朋友握着剪刀跃跃欲试,剪纸手工技艺传承人王萍捏着孩子的小手循循善诱:“非常不错。先拿剪刀尖部戳一个洞,然后小心地沿着画好的线剪下去……”
隔壁的王厂錾铜浮雕非遗体验店里更是热闹,一位从内蒙古来游玩的小伙子,正拿着锤子在铜叶上敲击,“刚刚听老师介绍,錾铜是大运河畔的老手艺,每件作品都需要成千上万次地敲打,才能出来一件精美的作品。”他展示着自己精心敲出的花纹,“这让我想起了我们那里的‘蒙镶’工艺,其中的‘阳錾’与錾铜技艺非常相似。”
邢军介绍,非遗是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辉映,共同铸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的生动缩影,之所以将小镇打造成非遗文旅主题,就是想让远道而来的各族游客在这里找到亲切熟悉的家乡特色,唤起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自豪感。
大运河俯瞰景色
运河文脉绵长,非遗传承不息。2500多年历史、蜿蜒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贯穿古今。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蝶变,沧州市以大运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建设为抓手,推动大运河非遗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中国大运河非遗之城”的新名片。现如今,在粼粼的波光中,大运河穿过繁华的沧州城,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正在流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