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5-01-08 17:2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广阔的边疆地区是捍卫国土安全的前沿阵地,也是我国对外交流的关键区域、彰显国家实力和形象的重要窗口。边疆地区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各方面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是由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高平省共同建设和实施的项目,是中国首个跨境旅游合作区。图为12月5日,游客在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中国一侧游览。 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摄

  把边疆地区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要发挥边疆地区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产业,吸引内外资投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边疆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例如,建设沿边铁路和公路,提升口岸通达能力,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建设综合货运枢纽系统。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各类优质资源向边疆地区倾斜,进一步强化区域协作联动,设立专项规划与优惠政策,增加财政拨款和税收优惠,引导各类人才扎根边疆,让对口支援更为精准高效。筑牢边疆安全屏障,加强边防建设与社会治理,各方协同发力,夯实边疆发展根基,为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驾护航。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边疆地区涵盖陆疆与海疆,拥有丰富的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要加强陆路口岸建设和海疆经济开发,与内地在物流运输、贸易往来上相互协调,形成陆海统筹的发展格局。持续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边疆地区在产业领域深度对接,通过技术转移、资金注入等方式,助力边疆地区发展特色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东西部产业互济。发挥沿海地区在现代农业技术、电商直播等方面优势,与边疆地区特色农业资源相结合,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与销售,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强化开放引领,充分发挥边疆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合作前沿和窗口的作用,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畅通开放通道,发展开放经济,完善开放机制,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边疆经济发展、激发经济活力的强大动力源。要顺应人口流动趋势,促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要素拉动,多措并举扶持发展高质高效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特色旅游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释放乡村发展活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倡导各地优秀人才奔赴边疆、扎根奉献,完善本土人才培育体系,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发展边境贸易、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强边疆地区党组织建设,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在边疆治理中的职责分工,推动兴边富民行动。坚持“产业兴边”,立足边疆特色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拓宽边民增收渠道。充分考虑边疆地区的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和社会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补贴策略,提高边民生活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日常交通与生活便利性,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跨地区交往交流交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加教育资源投入,为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均等化水平,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边疆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云南省保山市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图源:保山日报

  牢牢把握主线,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我国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中,有1.9万公里分布在民族地区。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边疆地区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和“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推动边疆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嵌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推进边疆地区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团结纽带,不断谱写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袁剑 王坤焱;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主办: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