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三交史话 | 忽必烈与邢州新政

来源: 省民委政策法规处 |发布时间:2024-04-22 16:23

  金朝灭亡后,蒙古统治者进入内地,由于中原农耕文化与漠北草原游牧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类型,如何统治中原内地,是摆在蒙古统治者面前一个全新的课题。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史专家唐嘉弘先生曾说:“从人文地理来看,在古代历史上,邢台的地位是处于一个相当重要的民族走廊地位,是草原地区文化和农业文化的融汇地区,一个带有交接点和通道性质的地位。”正是由于邢州(今邢台)独特的地理区位,在蒙元之际民族史上扮演了一个独特的角色。

  (一)忽必烈治邢叛

  蒙古大汗窝阔台在中原括户的基础上,大封诸王、功臣汉地食邑。太宗八年(1236年),将邢州一万四千余户赐给斡鲁纳氏启昔礼、八答两个答剌罕,由他们自派达鲁花赤进行治理。答剌罕,意为“大自在的人”,一般只有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有救命之恩,立有殊勋者,才能被授予此称号,享有各种特权,如无论任何时候可以不必通报即可觐见大汗;蠲免赋税;独享战利品;可以九次犯罪而不受处罚;一般蒙古人游牧都有规定的地域范围,答剌罕则可自由放牧等等。由于当时投下封君委派的达鲁花赤,大多是不习吏事、贪墨残暴之辈,他们飞扬跋扈,肆意盘剥,弄得民怨沸腾。再加上邢州地当南北之要冲,蒙古汗庭使者多在此停驻,当地官吏疲于应付,不胜其扰。而这些负担都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大量百姓破产逃亡,邢州户口日减月削,从起初的一万四千余户剧减至五六百户。剩余民户平时皆以土塞门,穴地出入,如果望见单马奔驰则吓得藏匿于草丛中,等马飞奔过后才敢出来。行人过客口渴想入户求勺水喝,亦不可得,当官者为了安全, 处理公务也是昼伏夜出,故有人称之曰“鬼衙”,甚者一些官员弃印而逃。

  公元1251年,拖雷长子蒙哥继为大汗。蒙哥即位后,任命对汉地较为熟悉的其弟忽必烈主管“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在拖雷诸子中排行第四,与蒙哥均系唆鲁和帖尼(即庄圣太后)所生。在蒙哥争位过程中,忽必烈给予了他很大支持,故为了回报,蒙哥即位伊始,便授予忽必烈主管漠南的重任。忽必烈移驻漠南,将藩府设在潮河上游的金莲川(今河北沽源小宏城村南),他身边有许多汉人儒士辅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汉儒幕僚集团。从此,忽必烈以漠南为根据地,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大约在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前后,邢州所属沙河县达鲁花赤吕诚、进士马德謙等仰慕忽必烈之贤达,不远万里,赴漠北具言于本部,愿以所属之地归之忽必烈,遂合辞以请,朝命许之。邢州两个答剌罕无奈只好请求忽必烈择任良吏,代为治理。

  邢州是忽必烈僚佐刘秉忠、张文谦的故乡,故二人比起其他人心情更为急切。他们向忽必烈建议:“今民生困弊,没有比邢州更厉害得了,救焚拯溺,不宜迟缓。为何不令贤人前往治理,取得成效,使四方诸侯取法于我,则对天下均有好处。忽必烈认为有理,奏请蒙哥汗,任命近臣脱兀脱、张耕为安抚使,刘肃为商榷使,以治邢州。三人到任后,兴办铁冶,印制纸钞,还整顿驿站,规定驿马由圉人饲养,驿车编甲乙受雇。处死民愤极大的不法官吏,杀一儆百,其余或黜或降,洗涤蠹敝,革贪去暴,吏治为之一新。为了方便官民通行,又在邢州之北郭新建了一座石桥。经过这番兴利除弊,外地的流亡百姓纷纷返回,不期月,户增十倍,邢遂大治。诸路州政绩考课时,邢州为最。在此示范效应下,邻近的洺、磁、威三州亦相继纳土。

  在治邢过程中,忽必烈虽未亲莅其地,但脱兀脱、张耕、刘肃等官员都是其幕府侍臣,是由他亲自简拔选任的。由于他的大力支持,他们才能在治邢中放开手脚,不断排除阻力。例如,王府侍从赵良弼担任安抚司幕长,凡政事遇有掣肘时,就直接北上启奏忽必烈,以求得忽必烈的令旨。两年时间竟往返六次,所请无不允准。忽必烈远征大理之际,已升为断事官的脱兀脱据功自傲,其属下蛮横不法,阻扰庶政,由原来的新政积极推行者蜕变为绊脚石。但由于他为断事官,是邢州当地的最高官员,又身为蒙古族,属于“国人”,赵良弼只好乘驿向忽必烈禀白,最后忽必烈断然罢黜了脱兀脱。

  忽必烈治邢,推行汉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史书称其“遂兴铁冶,以足公用,造楮币,以通民货,车编甲乙,受顾而传,马给圉户,恒养而驿,官舍既修,宾馆有所,川梁仓庾,簿书期会,群吏守法惟谨,四方传其新政焉” 。虽然它是当地官吏的一次偶然请求引发的,但对忽必烈以后政策的影响却不可小觑。如果说金莲川开府,是忽必烈从理念上初步学习和认同汉法的话,那么“邢州新政”则是他以汉法治汉地的现实试验,而且是一次成功的试验。通过这次试验,忽必烈进一步认识到,蒙古人旧有的统治草原的方式和经验,根本不适合汉地,而利用中原士大夫,以汉法治汉地,才是现实的、唯一的正确出路。因为邢州安抚使张耕,副使刘肃都是儒士,忽必烈由此益重儒士,任之以政,进一步扩大了汉地士大夫的任用。忽必烈治邢的成功,加上在其封地京兆、河南的一系列努力,使中土诸侯民庶翕然归心,争取了民心、士心,为以后与阿里不哥争位中取胜奠定了基础。

  (二)邢州学派与民族融合

  邢州新政的推动者刘秉忠、张文谦是邢州学派的重要成员。在蒙元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邢州学派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邢州学派是元朝历史上最有影响,也是最有作为的一个学派,其源头或曰根据地是邢州西部的紫金山书院,故该学派也称为“紫金山学派”,代表人物有刘秉忠、郭守敬、张文谦、张易、王恂等。其中,以刘秉忠为首,其学问渊博精深,贯通释、儒、道;在科技方面,则以郭守敬成就最高。刘秉忠,邢州人,字仲晦,初名刘侃,号藏春,释名子聪。十七岁任邢州节度使府令史,因不甘汩没为刀笔吏,弃官隐居山中,在儒学之外,广泛涉猎释、道。公元1239年由海云禅师推荐,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刘秉忠应对称旨,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由是深得忽必烈的赏识,被留在藩邸。在其后的三十余年,跟随忽必烈南征北战,出谋划策,为元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为一代开国勋臣。郭守敬曾拜刘秉忠为师,并与张文谦、王恂、张易等人同学于紫金山,史称“紫金山五杰”。他们因其学识渊博、文武兼备、大略雄才,成为元世祖忽必烈重要谋士和开国大臣,为元朝的统一和建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受地缘政治的影响,邢州学派被烙印了强烈的民族融合的特征,它冲破了夷夏观念,淡化了传统的正统之争。刘秉忠、郭守敬、张文谦、张易、王恂等汉族人与蒙古族统治者和谐相处,积极入仕朝廷,从而得以施展政治抱负,开展科学文化研究,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不仅取得了个人的成功,还使中国继唐朝之后再次走向大一统,也让邢州民族走廊的地缘文化得到充分彰显。邢州不仅作为一个地理名词,更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了历史视野。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河北卷》课题组成员)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主办: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