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创建提质 石榴根深叶茂——国家民委开展创建工作走笔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发布时间:2024-04-17 10:19

  1月23日,由国家民委举办的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授牌活动在北京举行,江苏省无锡市等248个地方和单位被评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十为节点,十一新程。

  一年多来,国家民委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方向,修订完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测评指标体系、形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创建命名管理办法等。创建示范升级的同时,石榴愈发根深叶茂。

▲1月23日,全国民委主任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宣读了《国家民委关于命名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并向示范区示范单位代表授牌。

  无锡古桥上,有棵著名的石榴树。长于桥拱,不知经年。

  坊间流传,这是古代工匠用糯米粉浆拌石榴籽砌石缝,取“石留”之义。生命力顽强的石榴籽发芽、成树,树根紧紧抱住石块,又起到“留石”的作用。

  在这个东部鱼米之乡,石榴树还在以另一种方式“结果”:“无锡市红石榴就业促进中心”帮助民族地区来锡就业各族群众更好融入生产生活;社区的石榴籽工作室、红石榴加油站,提供着丰富的特色服务;江南大学建立“石榴树”等品牌育人工作室,弦歌不辍育团结……

  根深:横覆九州,纵贯宏微

  走进位于无锡的江苏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热火朝天。

  受益于公司在近十年发展中探索出的招工用工、安全生产、民族团结的“新日模式”,古丽哈依尔和丈夫在无锡安了家,月收入超过1万元。每到春节、中秋节和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同事们都会载歌载舞共度佳节。

  2021年10月,无锡市率先启动了江苏省“红石榴就业行动”,吸纳全国各地各族群众来锡就业、创业,仅2022年就吸纳近6000名来自民族地区的各族群众就业。

  这只是无锡乃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个缩影。

  从西部民族地区的新疆新城西门村,房前屋后画着湘西十八洞村的壁画,3000多公里的距离,挡不住两个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结对共建村如亲戚般来往,到中原古都河南洛阳,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打造“文化+旅游+民族团结”融合发展的创建品牌;

  从位于祖国“南大门”的广西防城港,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到东部的全国百强县市江苏昆山,健全“三项体系”画好团结奋进“同心圆”……各民族人口比例不同、工作侧重有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却贯穿始终。

▲河南洛阳充分发掘特色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推出众多惠民政策,激发市场消费活力。打造集古风体验、沉浸互动、美食休闲、文化社交为一体的多元消费场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焕发城市活力,文旅产业迎来全面复苏。   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横覆九州,也纵贯宏微。

  不仅各地普遍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尤为可喜的是,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中,县级及以下基层示范区99个,约占示范区总数的80%。

  西藏日喀则桑珠孜区城北街道幸福社区,探索出“2345”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法,幸福社区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1月9日,一名头戴“巴珠”(藏式头饰)的女孩陪着家人置办年货。藏历12月1日(公历1月12日)是西藏日喀则一带传统的农家新年。最近,日喀则市大街小巷节日氛围浓厚,年货市场热闹非凡。   新华社发(丁增尼达 摄)

  一年行程十万公里,巡展220余场次……2023年,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之际,“永远的铁人——王进喜生平业绩展”先后走进新疆、宁夏、广西、云南等省市自治区及各行各业。近年来,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打造出系列化、定制化、灵活化的系列展览,让铁人精神进新疆、进西藏,进自治州。

  事实上,不仅民族工作系统、机关事业单位,文博、税务、电力、交通等不同行业,也在充分发挥行业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典型示范越来越多,创建覆盖越来越广。

叶茂:精准并重,有感有效

  剪窗花,写福字,贴春联……2021年的春节,身在山东威海的新疆姑娘赛丽麦·吐尼亚则过得和以往不太一样,因为有“文登妈妈”的陪伴。

  2016年起,位于威海的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开始招收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不通、习惯不同,远赴万里的孩子们难免有些惶恐和迷茫。威海为每名孩子结对一位“文登妈妈”。在远离家乡的赛丽麦身边,“文登妈妈”为她送去礼物,陪她学习成长,与她共同过年,在威海为她建起第二个家。

  许多赛丽麦的“学姐”们完成学业后返回新疆,成为教书育人的“园丁”,她们把在威海的暖心故事分享给当地孩子,播撒下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

  将民族工作与城市社会治理相结合,威海还依托38所省、市级民族团结示范学校,打造“榴铸童心”品牌;立足基层社区,连续六年打造“和美社区”品牌,常态化开展公益培训课程等特色活动,惠及各族居民56000余人次……

  新版测评指标体系以民族工作“五大任务”和党的建设为切入点。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各地各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精准地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民族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取得新成效。

  2023年,喀什市对标新版测评指标体系,打造并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百年喀什馆、老城改造纪念馆等教育基地作用。

  “自开馆以来,我们接待了上百个主题参观、研修团,各族干部群众可以通过聆听讲解、观看展板和历史资料图片等,全面了解新疆发展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辉煌成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讲解员哈尼克孜·阿布都拉说。

▲在新疆喀什古城景区开城仪式表演上,演员随音乐起舞。近年来,喀什古城景区旅游蓬勃发展,民生大幅改善,居民获得感不断增强。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步伐。

  不仅当地自发造血,还有“西进”——无锡构建“东部总部+西部基地”“东部研发+西部制造”产业合作新模式,帮助各族职工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

  更有“东输”——昆山鼓励在昆企业积极开展面向民族地区的招聘活动,不断拓宽各民族群众就业渠道。通过展销、运营,西部地区的农特产也变成抢手货。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

  特别是旅游促“三交”作用日益凸显。河北承德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深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文化内涵,推动创建进景区。

  通过实施文化旅游业“三年行动计划”等,青海玉树州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在当地一些特色餐馆,游客既可以享用红酒牛排,还可以体验用酥油和青稞捏糌粑的乐趣。

▲2023年7月25日,青海玉树赛马节暨第二届三江源生态文化旅游节在玉树赛马场正式开幕。赛马节期间将举行歌舞表演、传统赛马表演、文化实景演出等精彩活动,集中展示玉树独具特色的康巴文化和民族活力。   新华社记者 高巍 摄

  ——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能力不断提升。

  呼伦贝尔全市224个边境嘎查村(社区)探索推行党务联建、村务联谋、警务联抓“三务合一”基层治理模式,创建稳边固防模范旗2个、模范苏木乡镇17个、模范嘎查村176个。

  “我们的家就在边境前沿地带,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巡边护边工作。”当地的草原牧民、护边员巴特朝格图说。

芽新:因地制宜,实践创新

  从北京回来后,被称为“玉树C罗”的藏族少年阿斌每天都会在院子里苦练球技,希望尽早重返北京踢足球赛。

  2023年六一前夕,阿斌和几十位小伙伴一起,从三江之源玉树,来到首都北京,打卡长城、故宫、鸟巢,与北京国安少年队进行足球友谊赛,还作为球童站到了中超赛场。

  “每当练着没劲时,总会想起登上中超球场的那一刻,感觉自己就是一位足球明星。”阿斌说。

  “黄河源头第一县”曲麻莱县,足球已成为当地民众喜欢的“第一运动”。“在这里,足球的意义远大于本身!它将更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就像石榴籽一样!”曲麻莱县教育局局长温海滨说。

  近年来,立足玉树州良好的民间足球社会基础,当地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足球的社交功能,让足球场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天然场所。玉树积极打造“玉树足球”品牌,借助校园联赛、乡村联赛、跨省区友谊赛等足球活动实现“以球会友,以球交友”,在润物细无声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不断创新“抽芽”,方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新版测评指标体系,尤其突出创新特色,增设“实践创新”项目。

  足球这样的纽带越来越多。在广西梧州,这是一杯清茶;在四川成都,这是一个节日;在云南楚雄,这是一幅彝绣……

▲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将彝绣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通过设立“绣娘帮扶车间”、开展刺绣技能培训、扶持龙头刺绣企业等措施,推进手工刺绣产业发展,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新颜。   新华社发(梁志强 摄)

  因地制宜的同时,实践创新的新思路、新品牌、新平台不断涌现。

  四川雅安,立足川西门户枢纽优势,以建设川西教育中心、川西医养中心为抓手,不断加大对重大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投入力度,为辖区与周边各族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养老服务;

  湖南怀化,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作为城市品牌的同时,探索出“种子精神+民族团结”的创建模式;

  江苏昆山,作为“百戏之师”昆曲的发源地,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全国现存的348个戏曲剧种与木偶戏、皮影戏2种戏剧形态,实现“大团圆”。各民族剧种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交流、借鉴。

  波光流转之间,美美与共,籽籽同心。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