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三交史话 | 曹衣出水——外来佛像绘画技法的中国化

来源: 省民委政策法规处 |发布时间:2024-02-18 16:00

  北朝时,河北绘画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画家。其中,较著名者有杨子华、曹仲达、刘杀鬼、殷英童、高尚士、冯提伽等,其中曹仲达、刘杀鬼都是少数民族画家。

  曹仲达,北朝时期画家。生卒年不详,大致在北魏延昌至北周大象二年之间。其家族来自中亚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曹国在《北史》中被描述为水流密布的康居之地。北魏以后,从曹国来到中国经商、谋生的画家、乐工、显贵不计其数,曹仲达的父祖辈就是这些内迁曹国人中的一员。《历代名画记》引彦悰《后画录》称:“曹师于袁,冰寒于水。外国佛像,无竞于时”;又说:“沙门彦悰云:‘师塞北勤,授曹仲达,比曹不足,方塞有余。'塞北勤未详。”从史书记载来看,曹仲达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南朝齐周昙研,一位是南朝梁袁昂。因此有学者推测曹仲达可能出生在南朝,后来入东魏、北齐。他在东魏时期就已经是宫廷画师,在北齐时声名鹊起,任朝散大夫,后事周、隋,其活动区域主要是在邺城。入周、隋后,可能到长安一带作画。

  曹仲达的作画题材有佛像、人物肖像、弋猎鞍马等。作画媒介有卷轴和壁画等。唐人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记载:“《齐武临轩对武骑图》二卷,《慕容绍宗像》一卷,《弋猎图》一卷,《斛律明月像》一卷,《卢思道像》一卷,《名马样》一卷。右七卷,曹仲达画,六卷是隋朝官本”。到唐代时,能够见到的曹仲达作品有七件卷轴画。另外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保存了两条曹氏在长安城内绘壁的记载:“兴善寺……西南舍利塔内,曹画”,“开业寺。裴录云:有曹仲达、李雅、杨契丹、郑法士画”。这说明,长安城内的开业寺、兴善寺绘制壁画,此二处遗迹唐时尚存。

  由于曹仲达的生活背景与文化背景与中原大相径庭,曹仲达的绘画风格与绘画技法带有异域风格。同时曹仲达还继承了中原魏晋以来的汉族文化传统,他的老师袁昂曾经师法于谢赫、张僧繇,《历代名画记》说:“袁(昂)尤得绮罗之妙也”。通过向汉族画家学习,曹仲达系统地掌握了绣罗人物的技巧,即工笔重彩粗细一致、细劲有力的线条,并应用到画菩萨与佛像的衣饰。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在其论“曹吴体法”中,把曹仲达与唐代的吴道子相提并论,认为:“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而吴之笔,其势转圜,而衣服飘举。”这是美术史上称的“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来源。唐代时,将曹仲达所创立的艺术风格作为佛教造像、绘画的楷模,称为“曹家样”,是当时流行的四大样式之一,足见曹仲达的佛像绘画成就、地位与影响。

邺城出土的北朝佛造像。

  曹仲达的绘画成就和东魏、北齐时期佛教兴盛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由于高齐政权信奉佛教,邺城一带佛寺林立,是当时北方著名的佛教中心。北齐在短短28年时间内,修建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译经六人一十四部。仅邺城一地,北齐时就建立了4000余座寺院,其中有43所皇家寺院。除修建佛寺外,东魏、北齐还开凿了著名的响堂山石窟,据《高僧传·圆通传》:“鼓山在故邺之西北也,望见横石,状若鼓形。俗谚云:右鼓若鸣,则方隅不静。……自神武迁邺之后,因山上下并建伽蓝,或樵采陵夷,或工匠穷凿”。高欢死后,高洋兄弟在鼓山开凿刻经洞、释迦洞、三世佛洞三窟,并虚葬其父于漳水之西,潜凿窟穴于石窟之旁,纳其枢于穴中,实以石窟寺为灵庙。北齐各地佛寺林立,寺院画壁之风盛行,丹青雕刻,极于一时。这些佛寺、石窟,为曹仲达的艺术实践提供了宽阔的实践舞台。我们在邺城、青州等遗址出土的北朝佛造像以及响堂山石窟寺造像中,还能看到一些“曹衣出水”的神韵。如邺城遗址出土的北朝佛造像,不仅包含了北魏时期受南朝士大夫风格影响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像,尽显飘逸潇洒之神姿,又在北齐时期接受新一轮传入的笈多造像样式创造出“曹衣出水”式薄衣贴体的新样式,身体曲线玲珑毕现。北响堂山第四窟中心柱正龛,凿一佛二胁侍菩萨,尖拱形龛,满布莲花图案,装饰繁复华美。佛身圆满,肩部略宽,结跏趺坐,脸部方圆,着衣轻薄贴体,衣服纹路繁密缠绕全身,结构若隐若现,有“曹衣出水”之妙。我们今天所见北齐雕塑,虽然不能完全印证“曹衣出水”,但也多少反映出曹家样的某些特征,如衣服单薄轻盈,追求人体结构和量感的表现形式,都体现了曹仲达的绘画艺术创作格调。

  曹仲达所创立的“曹家样”的特点是“其体稠迭”“衣服紧窄”和“曹衣出水”。这种薄衣贴体、襞褶稠叠、如出水中的西域样式,早在四世纪前就沿着丝绸之路逐步在向内地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犍陀罗艺术,它是希腊艺术的移植,以写实风格表现印度佛教题材,造像形体与真人相近,但大多上身长、下身短,发式作波浪状,鼻梁挺直,唇薄,双目平视,着通肩或右袒袈裟,衣褶厚实硬挺,具有强烈的写实意味。在印度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充分吸收本民族文化特色,丰富了犍陀罗艺术形式。造像形体趋于饱满匀称,面部逐渐从直鼻深目、高额薄唇转向圆润丰实、两耳垂肩、眉眼俊秀。在衣饰上也逐渐体现出亚热带的薄衣透体的风尚,衣纹细密流畅,衣饰单薄飘逸,身体结构在丝帛下隐现。这种造型形式通过西域传入中国,而曹仲达出身曹国,正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曹仲达创造性地将西域绘画、雕塑风格与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文化审美情趣的“曹家样”。也可以说,“曹衣出水”实际是外来佛像绘画技法在不断中国化过程中文化交融的一种产物,它推动了中国美术整体的进步。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佛像绘画上,同时也体现在佛像造像上。以形写神的曹衣出水也是将线条定为基本元素的一种衣纹程式,极大丰富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河北卷》课题组成员)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