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三交史话 | 从墓庄到木庄:唐代回纥人在河北的历史记忆

来源: 省民委政策法规处 |发布时间:2024-01-09 18:07

  正定县南牛乡有一个村子,名叫木庄,由于当地曾有大型封土堆,群众俗称“王家圪垯”,虽然知道它们是坟墓之类,但谁都说不清这里所埋的王家具体是谁。其实木庄,其始本称“墓庄”,该村现存的明万历四年(1576年)重修崇寺庵的碑文中还称为墓庄。清光绪《正定县志》改称牧庄,乐生恶死,乃人之常态,以墓入村名,听之总觉不雅。故从墓庄改为牧庄,再改为今名木庄,改来改去,原来村名所承载的历史一点点被剥离。由于年代久远,该村的历史也就越来越不为后人所知。

  该村当时保留了三座墓冢,每冢距离一百余步,长期以来流传着墓主人是战国时期廉颇、李牧、蔺相如的说法。元人张黼《牧庄三冢》一诗云:“山回路转路悠悠,千古英雄土一邱。自是人心归大度,驱除未了祖龙休”,所吟咏的就是此三人的事迹。由此来看,至晚至元代,人们已不知该墓的真正主人。抹去历史的尘埃,寻找历史的真相,该村产生于唐代,原是成德节度使王廷凑家族的祖茔所在地,守墓人落户于此,长久以往,遂形成村落。这个王氏家族本为回纥人。

  回纥是铁勒的一支,唐以前称袁纥,亦曰乌护、乌纥、韦纥等。唐太宗时期开始强盛起来,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册封其首领骨力裴罗为骨啜禄毗伽阙怀仁可汗,回纥汗国正式建立,建牙于乌德鞬山和昆河之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拉和林北)。其地东极室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

  安史之乱中,回纥曾三次出兵助唐平叛,几次与唐和亲,长期进行绢马贸易。虽然与唐之间也有一些摩擦和冲突,但总体上看,长期维持着良好的关系。这种长期友好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唐德宗贞元间,回纥改称回鹘。开成五年(840年),回鹘为黠戛斯所灭。

  王廷凑回纥家族在成德的统治

  回纥开始进入河北是在唐玄宗时期,但大规模进入则是在安史之乱后。借帮助唐军平叛之机,回纥人大批涌入河北。唐文宗开成年间,随着回纥汗国的解体,又有一批回纥人涌入河北。这些回纥人在河北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德镇和幽州镇都有回纥家族的统治。在成德镇中,从王廷凑到末帅王镕凡历五世六主,共一百余年。在成德一百五十余年的统治中,此回纥家族统治时间最长,几乎占了三分之二。

  王廷凑,或称王庭凑,本回纥阿布思之族。唐代回纥有九部(后又称十一部),阿布思为其中一部。王廷凑家族在成德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其曾祖五哥之。五哥之骁果善斗,王武俊爱之,养为假子,故冒姓王。自五哥之,王氏三代世为成德骑将。祖父末怛活,父昇朝。

  《太平广记》记载,王廷凑出生于恒山西南三十里的石邑别墅,生下来就有“骈胁”的异相。肋骨紧密连接为一,本是一种生理上的畸形,但在古代却被认为是一种大富大贵之相。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相传也是骈胁。王廷凑自幼沉鸷寡言,喜读《鬼谷子》等兵家诸书,在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时已官至都知兵马使。长庆初,河北三镇归命中央,唐廷调任原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由于田弘正在成德素无根基,加之辇运当地财物于魏博的做法,激起了成德镇上下将士极大反感,人情汹汹。王廷凑遂以朝廷所赐劳军费不能按时发放为借口,煽动军乱,杀死了田弘正,自称留后。唐廷发诸镇兵讨伐无功,不得不授王廷凑以节度使。后王廷凑与幽州朱克融、魏博史宪诚相勾结,共拒朝命。大和元年(827年),复助沧州李同捷抗命朝廷,与朝廷所遣昭义等军交战。及李同捷失败,王廷凑忧惧而降,唐文宗赦之,复其官爵,仍为成德节度使。大和八年(834年)死,赠太尉。 

  王廷凑死后,由于其长子早逝,次子王元逵继任。王元逵一改其父做派,对唐廷较为恭顺,唐以绛王悟之女寿安公主妻之。会昌中,唐武宗讨伐泽潞刘稹叛乱,王元逵为北面招讨使,拔宣务壁,破援军尧山,攻邢州而降之,累迁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泽潞乱平,因功加兼太子太师,封太原郡公,食实封二百户,进兼太傅。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死,年仅四十三岁,诏赠太师,谥曰忠。两《唐书》本传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都只言王元逵有子绍鼎、绍懿。但据《王元逵墓志》除此二子外,还有一子绍烈,为赵州刺史。

  王绍鼎为王元逵长子,在王元逵去世后,继任为节度使,累擢检校尚书左仆射。王绍鼎为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骄奢淫湎,横征暴敛。为了取乐,他整出一个个恶作剧。例如,在高楼上用弹弓弹射路人,看到路人被击中后痛苦不堪的样子,他哈哈大笑。军将不堪忍受其暴虐统治,欲发动兵乱驱逐他。值其病死,才得以幸免,诏赠司空。

  王绍鼎去世后,由于诸子皆幼,不能视事,乃改以王绍鼎之弟绍懿为留后,旋即正拜节度使,累封太原县伯,加检校司空。王绍懿为政简易,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死,诏赠司徒。王绍鼎之子王景崇继任节度使。咸通九年(868年),庞勋起义爆发,王景崇遣兵参与讨伐,因功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后又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封赵国公。咸通中,金、水、土、火四星聚于毕、昴二宿,太史奏:“毕、昴,赵、魏之分,其下将有王者。”唐懿宗乃诏令王景崇被衮冕摄朝三日,遣臣下备仪注、军府称臣以厌之。王景崇被传有天子之分,不仅没有被唐廷处理,还让其穿上了龙袍当了三天的假皇帝,这在古代绝对是极为罕见的。显然唐廷对王景崇是十分信任的。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封常山王。黄巢起义爆发,僖宗逃亡成都,黄巢派使者到成德招降,王景崇立斩使者,并驰檄诸道,纠集义武节度使王处存连师西入关,随时打听行在下落,贡输相踵。每次与人谈及宗庙园陵之难,总是泪流不止。中和三年(883年)死,年仅三十七岁,诏赠太傅,谥曰忠穆。

  其子王镕,继任时才十岁。他先附于幽州李匡威对抗河东李克用,以图自全。在与燕关系破裂后,又转而依附李克用。当时朱全忠和李克用势力最为强大,王镕依违于两镇之间。天祐十八年(921年),为其大将王德明所杀,王氏被灭族,其中包括其长子昭阼。只有幼子昭诲被人所救,假扮僧人,隐姓埋名,逃至湖南。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八月,以昭诲为朝议大夫、司农少卿,赐紫金鱼袋,以继王氏宗嗣。但随着王镕被杀,这个回纥家族在河北的统治已经宣告结束。

  回纥丧葬方式的变化与木庄的形成

  王廷凑在曾祖五哥之、祖父末怛活时期,初入河北,从姓名来看,还保持着少数民族的色彩。但到父辈昇朝时,已经是完全汉地名字了。王廷凑这一代更为明显,王廷凑喜读《鬼谷》等兵家诸书。其子王元逵,其墓志中称:“至若四部古书,千虑机尽,伸帙如旧习,举意是新规。”其汉文化修养已经比较高了。在婚姻方面,河北的回纥人婚姻对象已经不限于同族,开始同汉地民众通婚。例如,王元逵即娶唐绛王悟之女寿安公主,王镕的夫人为陇西李氏。

王元逵墓志拓片。

  唐代入居河北的回纥人,已不再采用本民族传统的丧葬习俗,而同汉人一样设立固定的家族墓地,盛行夫妻合葬,并树碑刻铭。王元逵大中八年十二月死,于次年八月与其妻鲁国长公主合葬于“镇府寿阳岗”。“镇府寿阳岗”,即今木庄村。鲁国长公主李氏祔葬墓志,也在1979年5月于王元逵墓出土。根据王元逵墓志云王元逵葬于此是“从先限,礼也”。以此来看,其父王廷凑也当葬于此。依父而葬,在注重孝道的儒家看来是符合礼制的。

  王元逵墓志志盖为盝顶式,中部阴刻篆文“唐故太原王太师墓志”。四周线刻姿态各异的骏马,构成一幅“八骏图”。四侧刻海石榴和牡丹花图案,线条流畅自然。志文四侧面各以单线刻壶门,其内所刻狮子双目圆睁,雄壮威武,间以回折花枝。墓志形制、图案、纹饰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原文化的特点,但图案中狮子、骏马等动物,又保留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特点。

王元逵墓志盖拓本花纹。

  日本僧人圆仁在唐后期巡礼五台山时,曾行经河北。其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提及了王氏家族墓地。圆仁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四月廿一日,从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向正北行二十里,到使庄杨家宿。“此庄即镇州前节度使王大(当作“太”)尉之庄。大尉墓堂安在于中。王节度使家人守墓。见在有一军将,姓刘,勾当墓堂精妙。南行一里,建碑堂。筑立高垣,不交开看。”开成五年时,正当王元逵为节度使,故文中所言的“王大(太)尉”即其父王廷凑。太尉为赠官,王廷凑大和八年(834年)死,赠太尉。其墓上建有地面建筑——享堂,再南行一里,建有碑堂,矗立有王廷凑的神道碑。享堂与碑堂相距一里,可以想见,此墓规模是很宏大的。有军将专门负责管理,四周筑有高墙,不令外人随意出入和观看。

  从圆仁的记载来看,这个使庄在镇州正北二十里。随着王元逵墓及其墓志的发现,这个使庄也终于可以准确定位了,那就是今木庄。圆仁的书中还提到“王节度使家人守墓”,其中有一个姓杨的人家,圆仁就是在杨家借宿的。这些守墓的墓户生息繁衍,长此以往,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墓庄,也就是现在的木庄。

  王镕是王氏家族最后一位节度使,他也葬于木庄家族墓中。后梁贞明七年(921年),其假子张文礼发动兵变,王镕遇害。及李存勖攻下镇州,王镕之旧人于所焚府第灰烬间找到王镕尸体之残骸。李存勖命幕客致祭,并葬于王氏故莹。王镕墓志云:“赵国夫人合葬于真定县新市乡廉颇里寿阳岗,祔于(后泐)”,明确提到了王镕及其妻子赵国夫人合葬于寿阳岗,祔于祖茔。

  王氏这个回纥人家族统治当地一百余年,虽然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但通过其祖茔墓庄,仍能捕捉到一些吉光片羽,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河北卷》课题组成员)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