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 敦煌古代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3-12-19 16:44

  敦煌古代文化遗产,主要指敦煌石窟、敦煌遗书,以及敦煌地区的古代遗迹和文物。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这批文化遗产也是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敦煌石窟中保存的精美雕塑和绘画,是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美学史和社会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重要资料。1900年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七万多件敦煌遗书,对历史、宗教、社会、地理、民族、语言文字、文学和天文、历法、算学、医学等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一百多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这批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立足当代,敦煌古代文化遗产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莫高窟。来源:敦煌研究院

可以使公众领略古代中国的风采

  敦煌古代文化遗产的主体是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文化遗存。在这个长达700年的时间段,和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是世界上制度最先进、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兴盛的国度,科学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等文化遗产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

  要而言之,敦煌古代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追求宏大和厚重的情怀。这个特点以唐代的遗存表现最为鲜明。敦煌莫高窟有两尊巨像,即第96窟高达33米的北大像和第130窟高达26米的南大像,分别兴建于武周延载二年(公元695年)和唐开元年间(公元713至741年)。同一时期,在敦煌以外的地区,也出现了巨型佛像,如始建于开元年间的四川乐山嘉定大佛(高达71米)等。这种时代风貌在敦煌壁画上的表现,就是一部经画满一壁的巨型经变的出现。如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的阿弥陀经变兴建于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场面宏大,色彩绚丽,有大小人物近百人。这些鸿篇巨制不仅可使公众充分领略唐代匠师处理巨型题材的惊人能力和气魄,也以具体的形象展示了大唐气象。

  女性处于开放和张扬的时代。北朝时期的石刻题记和唐代的敦煌遗书记载了当时的女子可以结成社团从事社会活动。如敦煌遗书S.527记载了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由15个女子自愿结成社团、从事丧葬互助和佛事活动的事件;敦煌遗书S.4705记载了敦煌的女子在寒食节以足踏地、连臂成行、边踏边歌的场景。这说明当时的女性可以自由地在公共场合行走,从事各种社交活动,甚至节日期间可以在公开场合跳集体舞。这些事例表明,北朝隋唐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较高、活动范围较大。

  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在唐前期的敦煌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原文化。唐前期的敦煌有许多传授中原文化的官私学校,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道教也十分盛行,并有由道学博士主持的道学学校。在曹魏时期就传到敦煌的佛教,在唐前期达到了极盛。当时在敦煌城东一里处有中亚粟特人信奉的祆教(拜火教)神祠。在敦煌遗书中保留的晚些时候的敦煌白画中,也有祆教尊奉的神的形象。藏经洞中保存了七种景教经典,并且有景教经目一卷,记录景教经典36种,分别为初唐和中唐译本。此外,藏经洞中还发现了开元年间写的摩尼教经典。这些都反映了西亚、中亚宗教在敦煌流传的情况。

  就敦煌石窟艺术而言,无论是壁画还是塑像,中西文化交融的事例都是数不胜数。早期敦煌石窟艺术在内容结构、人物造型、绘画技法和衣冠服饰等方面,都具有中西结合的特征。如敦煌莫高窟第272窟西壁的壁画,既采用了传自印度的“天竺画法”,也使用了继承汉晋壁画的传统汉地线描;其人物的衣冠服饰混杂了印度、波斯的装束,但其顶部的藻井,却是模仿我国古代建筑顶部的装饰。

  总之,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精美的古代敦煌文书、敦煌石窟艺术遗存等敦煌文化遗产,具有资料和文物双重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诉说着先人曾经创造的辉煌。这些都是面向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可以从中获得宝贵启示和创新灵感

  欣赏敦煌古代文明成果,还可以激发当代人的创新灵感,创作出新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如,我国的舞蹈工作者在借鉴敦煌壁画中乐舞图像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敦煌舞,并形成了敦煌舞派,响誉中外的舞剧《丝路花雨》就是敦煌舞派的代表作。在音乐界,有人依据敦煌壁画中的乐器资料,尝试复原带有敦煌特色的古代乐器。在美术界,临摹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是很多美术学院国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以敦煌石窟为代表的古代石窟艺术是滋养中国美术人才的重要土壤。敦煌莫高窟的窟顶壁画保存了大量的图案图像资料,这些图案大多色彩鲜艳、精美绝伦,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对当今的图案设计有重要借鉴价值。在书法方面,敦煌遗书以写本居多,七万多件自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写本都是古代书法的标本,其书体包括隶书、行书、楷书、草书,很多写本的书法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对当代的书法创作亦有助益。

▲2023年2月3日,演员在甘肃黄河剧院表演舞剧《丝路花雨》。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摄

  总之,在借鉴敦煌古代文化遗产推陈出新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无论是文学工作者、美术工作者,还是音乐舞蹈工作者,乃至建筑学、书法、医学等领域,都可以从丰富的敦煌古代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并据以创造出新的成果。

  当前,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敦煌古代文化遗产。敦煌文化遗存本来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产物。敦煌石窟和藏经洞文书中保存了很多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资料,记录了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交流的历史。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与丝路沿线国家交往的经验,可以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作者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本文为作者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的发言)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