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三交史话 | 魏武挥鞭:曹操北征乌桓奠基统一北方之伟业

来源: 省民委政策法规处 |发布时间:2023-12-18 15:48

  乌桓,或称乌丸,为东胡的一支。公元前三世纪末,匈奴冒顿单于灭东胡,东胡余部退居乌桓山,因此得名乌桓。东汉初,由于匈奴发生分裂,大部北迁,漠南几乎为之一空。在此情况下,乌桓人向塞内迁徙,汉王朝将他们安置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属国、广阳、代郡、雁门、太原、朔方等缘边各地,给其衣食,使与汉民杂居。上面这些地区中,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广阳、代郡诸郡,或全部或部分地区位于今河北境内。乌桓南迁后,其原居地为鲜卑所据,留居塞外者多归属于鲜卑,那些南徙者则逐渐与汉族融合。

内蒙古和林格尔壁画(局部)。

  为了加强对降附乌桓的管理,东汉在上谷宁城(今河北怀来)重新建立乌桓校尉府以领护之。护乌桓校尉,比二千石,主要掌管对乌桓、鲜卑的“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等事。其中,汉与乌桓的互市是其一项重要职能。

  1972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公社小板申村发掘了一座东汉壁画墓。该墓的年代在公元145年至200年之间,属于东汉后期。墓主人曾担任过护乌桓校尉。墓内壁画及榜题记录了墓主人的升迁过程,以及当时乌桓校尉府所在地宁城的情况,为研究东汉宁城护乌桓校尉提供了具体的实物材料,弥足珍贵。画面中许多身着赭色胡服,免冠髡头的乌桓、鲜卑人躬身进入幕府。还有头戴黑帻、身穿红袍的汉族执事官员欢迎和恭候乌桓鲜卑族头领,以及他们鱼贯而行进入幕府广场观看乐舞百戏的情景。当时北方各族进行贸易的宁城互市在壁画中也有反映。壁画宁城图中,在县衙和幕府之前、县城东门和南门之间的一片空地上,有一类似市肆的市场,榜题“宁市中”三字,这就是史籍中记载的“上谷胡市”。

  东汉末乌桓内迁及其在河北的分布

  据《后汉书》卷九〇《乌桓传》记载,东汉灵帝初,乌桓分为四部,其部落首领称为大人。乌桓大人上谷难楼,有众九千余落;辽西丘力居者,有众五千余落,皆自称王;辽东苏仆延,有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延,有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以此来看,东汉末今河北境内分布着众多的乌桓部众,主要分布于上谷、辽西、右北平等郡。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沙城镇东南),领八县,其中有七县在今河北境内。辽西郡,治阳乐(今辽宁义县),领五县,其中有四县在今河北境内。右北平,治土垠(今唐山市银城铺),领四县,其中有三县在今河北境内。上谷乌桓有众9000余落,辽西5000余落,右北平800余落。按照各县平均分布来计,则上谷郡内乌桓,在今河北境内有7875落,辽西有4000余落,右北平600余落,合计12475落。落,即户。如果按照一户五人计算,河北境内乌桓至少有6.2万余人。马长寿先生认为“落”不是邑落,是指由若干个帐户所组成的帐落群而言。一落约有二十余口。以此来算,河北境内乌桓部众竟接近25万。

  汉献帝初平中,丘力居死,其子楼班年少,从子蹋顿骁勇有武略,遂代立为乌桓大人,总摄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时值中原俶扰,各派势力迭相吞噬,争战不休。蹋顿利用这个有利时机,破幽州,掠汉民十余万户。同时,幽、冀诸州吏民自动投奔乌桓者,亦有十余万户。二十余万户汉民迁入乌桓,改变了当地的人口构成,壮大了乌桓的力量,特别是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乌桓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曹操塑像。

  曹操北征乌桓

  建安四年(199),袁绍消灭公孙瓒,取得幽州之地,辖境开始与乌桓接壤。由于蹋顿曾助袁绍灭公孙瓒,故袁绍对乌桓一直采取笼络的政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通婚,以族中女子冒称己女,与乌桓进行联姻。

  此时,袁绍以邺(今河北临漳)为中心,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是北方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而曹操据有兖、豫、徐三州。但经过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袁绍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再无力与曹操抗衡。建安七年(202),袁绍病死,诸子袁尚、袁谭等为争位发生内讧,这为曹操吞并河北创造了机会。建安九年(204)八月,曹操攻克邺城,至建安十一年(206)完全占领了冀、青、幽、并四州。

  在东汉末乌桓历史上,阎柔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都得借助他的力量来安抚和统治乌桓。阎柔,广阳(今北京房山)人,少没乌桓、鲜卑中,深得乌桓和鲜卑部众信服,后杀乌桓校尉邢举而代之。袁绍对阎柔极力笼络,以安北边。曹操消灭袁绍势力平定河北后,阎柔率鲜卑、乌桓归附,曹操即以阎柔为护乌桓校尉,仍持汉使节,治广宁(今河北张家口)如故。

  曹操取冀州后,袁尚偕同胞兄幽州刺史袁熙投奔乌桓的蹋顿。由于蹋顿长期以来与袁氏关系密切,加之曹操势力骎骎北上,也直接威胁到其利益,故蹋顿收留了袁氏兄弟。在共同反对曹操的基础上,两者结成了同盟,蹋顿数与袁尚兄弟犯塞。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为彻底扫荡袁氏残余势力,亲自率军北征乌桓。由于千里远征,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军粮运输问题。曹操开凿了平虏渠(由今河北饶阳至沧州市)、泉州渠(在今天津宝坻、武清境内)以通海,借助水运以解决军粮问题。

  对于曹操远征乌桓,诸将大部分人表示反对,担心刘表乘机偷袭许昌。谋士郭嘉却认为,乌桓自恃其远,坚信曹军不能到达,必不设备,因其无备,破之必矣。且袁绍对乌桓有旧恩,今袁绍虽死,但其子袁尚兄弟尚在。我们新收复的冀、青、幽、并四州,人心未固,袁尚倘若借助乌桓犯边,并煽动其民,则四州必非我有。刘表不过是坐谈之清客,自知才能不足以驾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他必不会采纳刘备偷袭许昌之策,故即使虚国远征,也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曹操认为有理,遂从之。

  曹操率军行至易县,道路崎岖难行,遂采纳郭嘉之策,舍弃辎重,轻兵简从,昼夜兼行。七月,至无终(今天津蓟县),适遇汛期,滨海地带地势低洼,道路泥泞难行,而乌桓在前面扼守要隘,曹军不得前进。正当曹操一筹莫展之时,当地土豪田畴率部投奔曹操。

  之前,袁绍屡次遣使召田畴于无终,授其将军印,但均被田畴拒绝,因为田畴认定袁绍非命世之才,不欲为其所用。由于乌桓多杀其郡中名士,田畴意欲讨之而力不足,恰逢曹军骤至,大喜过望,自愿担任向导,引曹军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堑山堙谷五百余里,经白檀(今承德西南古北口),历平冈(原北平郡治所,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涉鲜卑庭,直指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朝阳)。同时曹操佯装退军,令人于水侧路傍立大木,上面书写道:“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乌桓候骑见之,误以为曹军将撤退,蹋顿遂放松了警惕,自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由于这条道路自东汉初以来陷坏断绝,已湮废近二百年,少有人知,故曹军行将二百里,乌桓才察觉。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与袁尚、袁熙等率数万骑迎战。八月,曹操登白狼山(在平冈东),猝与乌桓遭遇,乌桓军容甚盛。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惧。曹操登高,见乌桓军阵不整,有隙可乘,乃使张辽为先锋,纵兵击之,乌桓军大乱,纷纷溃逃,临阵斩蹋顿,降者二十余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乌桓诸酋豪弃其部众,与袁尚、袁熙奔辽东,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

  九月,曹操自柳城还军,行至易水时,代郡乌桓行单于普富庐、上郡乌桓行单于那楼来向曹操庆贺,表示愿意降附。在曹操胜利的威慑下,公孙康杀袁尚等人,送首级于曹操。至此,乌桓势力彻底被曹操平定。

  曹操平定乌桓,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不仅解除了以后南进的后顾之忧,而且将乌桓余众万余落,迁入中原内地,质其妻子儿女,精壮者编入军队。这些乌桓骑兵精于骑射,骁勇善战,号称“天下名骑”,大大壮大了曹操的军事力量。

  征讨乌桓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后一役,曹操的千古名篇《观沧海》和《龟虽寿》即写于东征乌桓之还军途中。

  “观沧海”之名是后人所加,它原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也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乃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碣石山之地望,历来争议很大,有河北乐亭说、河北昌黎说、山东无棣说等,一般多认为是河北昌黎碣石山。当时乌桓被平定,心腹大患已除,曹操面对着浩渺的大海,在萧瑟秋风中,不禁思绪万千、心潮涌动。曹操在诗中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如椽巨笔,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景象,更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面对大海,抚古追昔,浮想联翩,联想到曹操的《观沧海》,挥笔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一词: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作者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河北卷》课题组成员)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