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三交史话 | 胡笳声悲气自高:文姬归汉

来源: 省民委政策法规处 |发布时间:2023-09-10 11:09

建安九年(204),曹操击败袁尚,占据邺城,将这里建成他的“霸府”,其丞相府、魏公府、魏王府都设在邺城。邺城不仅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形成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除“三曹七子”外,邺城还有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女诗人蔡琰。蔡琰(178~?),字文姬(一作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代末著名学者、文学家蔡邕之女。蔡邕精辞章、通数学、晓天文、善音律。在书法上实是“受于神人”。蔡文姬幼承家学渊源,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史称“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据说她6岁时就能辨识琴音。有一天晚上,她的父亲蔡邕抚琴时突然断了一根琴弦,蔡文姬根据琴音准确地判断出断的是第二根琴弦。她的父亲以为蔡文姬一时蒙对,于是故意又挑断一根琴弦,蔡文姬指出,这次断的是第四根,蔡邕深感意外。蔡文姬自幼聪慧过人,琴艺精进,是当时闻名遐迩的才女。她的故事还被写入《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蔡文姬虽然出身名门,但一生坎坷多难。他的父亲蔡邕为人正直,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所以一再遭宦官集团陷害,蔡文姬幼年时,就随父“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过着流亡漂泊的生活。丁廙在《蔡伯喈女赋》中写道:“在年华之二八,披邓林之暇鲜。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归于所天”就是“出嫁”的意思,蔡文姬16岁时嫁给河东人卫仲道。不久丈夫夭亡,父亲也被王允杀害。蔡文姬无依无靠,只能在惶恐不安中度日。

公元195年,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率兵进攻长安,杀司徒王允及众官,并挟持了汉献帝,京都大乱。南匈奴乘机叛乱,派遣左贤王兴兵入侵河内之地。蔡文姬孤苦无依,只能丢下父亲的万卷藏书,仓惶逃出长安。在逃难过程中,蔡文姬被匈奴兵所掠,和许多被掳的妇女一同被带到南匈奴。《悲愤诗》中这样描写她被掳的情景:“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蔡文姬作为左贤王的奴隶,流落到异域草原。刚来之时,语言不通,无法和人交流。在社会礼仪方面,“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这是说匈奴人不似汉人温文尔雅,讲求礼仪;在生活习俗方面,“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这是说衣食等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在文化观念上,和中原地区重视孝道不同,匈奴“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文化差异带来的所有不适,使蔡文姬感受到命运的不公,甚至发出“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的呼喊。总之,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因而她在《胡笳十八拍》中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的心声。

蔡文姬在南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在这十二年里她嫁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婚后蔡文姬与左贤王的感情很好,并且生了两个孩子,其长子还被册立为王储。在《胡笳十八拍》中有这样的描述:“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从这些记载来看,蔡文姬与左贤王的婚后生活还是比较美满的。

曹操占据邺城之后,开始对南匈奴实行怀柔政策,与南匈奴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由于曹操和蔡邕是为至交,感念蔡邕膝下无子,遣使用金璧赎回蔡文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

蔡文姬在南匈奴时,日夜思念家乡。但当她得到要回到中原的消息时,却面临着与丈夫左贤王以及两个幼子分别的两难选择。在《悲愤诗》中大段淋漓尽致地描写母子生离死别的场面: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但是,最终蔡文姬还是割舍下夫妻、母子之情,毅然踏上了回乡之路。蔡文姬回到邺城后,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一直到她去世,其余生都在邺城度过的。蔡文姬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据传五言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都是她的作品。《悲愤诗》重点描写蔡琰亲身经历的遭遇,从中可以看出在汉末战乱和社会动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细节描写具体生动,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隽永的艺术魅力。

胡笳是汉时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吹管乐器,“其声呜咽,哀怨动人”。“拍”即“首”,“十八拍”,乐曲即十八乐章,在歌辞也就是十八段辞。《胡笳十八拍》既是由十八首歌辞组成的声乐套曲。第一拍中所谓“笳一会兮琴一拍”,当是指胡笳吹到一个段落响起合奏声时,正好是琴曲的一个乐章。《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全诗129句,计1297字。第一拍即点出“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自第二拍至第七拍,我们可以明显感受文化差异对蔡文姬自我认知的折磨。第十二拍主要写经历漫长的十二年痛苦经历,最终实现还乡夙愿,“十有二拍哀乐均,去住两情难具陈”。第十三拍写“别子”,十四拍为“思儿成梦”。十五至十八拍也是写回归故土后,期盼“母子团聚”。《胡笳十八拍》鲜明地反映了当时战争动乱的社会特征和民族之间难以分割的骨肉之情,在音调方面又有着汉族、匈奴交融的特色,无论在诗歌还是音乐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血泪交织的生活体验,没有博通汉匈的音乐修养,没有高超精深的作曲技巧,是很难写出来的。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河北卷》课题组成员)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