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三交史话 | 从古中山国看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来源: 省民委政策法规处、石家庄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3-07-10 16:35

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6年)是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白狄鲜虞部建立的千乘之国,史称“战国第八雄”,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上世纪70年代,河北省文物考古队在平山县三汲乡西林山脚下,考古发现了古中山国王陵王厝墓、桓公墓等,出土了近3000字的篆文器物,还有铜版“兆域图”等19000余件珍贵文物,自此,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神秘中山国面纱被揭开。李学勤、陈应祺等一大批学者专家对古中山国历史进行了长期艰苦的系统考古阐释。

古中山国地图。

中山国王陵陈列馆实景图。

早在两千多年前,白狄族鲜虞人从西北草原呼啸而下,由西向东不断迁徙,逐水草而居,游牧民族与以农耕为主的华夏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作用,在与华夏诸民族文化不断交流、碰撞、冲突、融合中,缔造出了兼具北方游牧文化和华夏诸国文化共性的灿烂文明,在当时的河北大地上演绎了一场民族融合的历史大戏,为中华民族统一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山文化,作为具有鲜明石家庄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历史研究中,也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行动规范、社交礼仪和社会时尚中,传承在后人的血脉中。

01 从政治上

战国时期,作为少数民族所建之国,中山之所以能在各大国的压迫之下顽强抗争,并一度迅速强盛起来,与民族融合的影响,以及它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山国仿照华夏诸国政治制度,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的行政制度、封建官僚制度、职官管理制度、军事制度、养士制度等。上世纪70年代中山国中山王大墓发掘中,出土了一个典型王器“中山王方壶”,上面铭文记载中山国因为华夏姬姓王族的燕国违背周礼(传位于外臣),而为了维护周礼攻打燕国并取得胜利。铭文中还告诫自己的子孙要恪守周礼,不能学燕国乱了伦常,是典型的儒家政治理念。这强有力地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靠血缘种族来确定,而是靠对政治文化的共同认同。

中山国仿照华夏诸国治理模式治理国家。

02 从经济上

农耕方面,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到达中原地区后受中原民族精耕细作生产生活方式影响,除进行渔猎活动外还开始了广泛耕种。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铜铁制农具和制作农具的陶范,说明中山国当时已有了先进的农具和耕作技术;从考古实物中出土的粟、黍、高粱、水稻、麦等各类粮食作物,印证了中山国农业的大发展。受地理环境和鲜虞人传统生活习俗影响,中山国牧业与农业生产并存发展。北部以牧业为主,南部以农耕为主。

商业方面,“市”遗址的发现,道路与店铺的规划布局,度、量、衡的标准化,遗址出土的燕、赵、魏、韩等各国货币及自铸成白刀币等,均是中山国商业模式向中原商业模式融合发展的深刻体现。

中山国商业场景仿照图。

03 从文化上

礼乐制度方面,中山国古城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九鼎、编钟、带长铭文的青铜器、玉璋、玉璧等象征身份地位的器物,铭文中蕴含的儒家思想,规模宏大、形制完备的王陵,都体现出中山国同中原华夏民族一样,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完善的礼乐制度体系。

服饰文化方面,中山国既有中原流行的宽袍大袖式服饰,也有中山民族传统的服饰发型。出土的玉人佣、银首人佣铜灯、十五连盏铜灯、狩猎宴乐纹铜盖豆等,都体现了中山国服饰文化融合的特点。文字创造方面,中山国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王墓出土的三件重器上的长篇铭文,篆书文字全部为汉字,字体工整规矩。中山国先民在与中原文化融合碰撞的过程中,以深沉的艺术哲思、高雅的审美情趣创造了最为优美独特的中山篆字,并将其书写成文章刻在珍贵的青铜器上流传至今。以上实证充分反映了北方游牧文化与华夏诸国文化交流与影响。

中山国乐器--编钟。

夔龙饰刻铭铜方壶铭文拓片。

04 从生活上

巍峨宏伟的宫殿楼宇、端庄华美的中山酒器、秀丽婀娜的中山篆字、世界上最早的美酒陈酿、耍蛇逗猴的杂耍倡优、充满神秘的六博游戏、潮流个性的服饰发型,都向我们展现着中华文明繁荣演进、中国多民族统一融合的进程。

中山国遗址出土的酒器。

05 从军事上

中山国西临太行山,位处大清河水系和滹沱河水系形成的冲积扇连接而成的平原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乃兵家必争之地,符合孙子兵法中雄城要素。在立国210多年的历史中,中山国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数不胜数,曾同时攻伐燕赵两个大国并取得胜利,这不仅反映出中山国军事实力强大,还体现了其用兵谋略不凡。公元前 377 年,赵“与中山战于房子”;公元前 376 年,“赵伐中山,又战于中人”;公元前 332年,齐、魏伐赵,中山国趁机“引水围鄗”。从古城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战车、战马,大量青铜剑、矛、戈、弩机、箭镞等精良兵器,以及中山国修筑的用来抵御外敌的长城遗址,都是中山国军事思想、建制和谋略上向中原军队融合变革的最好例证。

06 从思想上

“中山专行仁义,贵儒学”,接受了儒家文化,中山国君尊贤重士,在重大政治活动中发挥士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平山出土的铜器铭文中,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色彩。

中山国十五连盏铜灯。

07 从艺术上

艺术创作方面,音乐舞蹈艺术既有游牧民族剽悍雄健的传统,又吸收了华夏艺术柔和婉丽的风格,阳刚与阴柔同存并济,形成了中山艺术的独有特色。中山王厝墓出土了精美的编钟、石磬以及铃、铙、铎等大量乐器,也足以体现中山国人的艺术风尚和高超造诣。工匠技艺方面,《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中山……作巧奸冶,多美物。”中山国手工业生产发达,墓葬和古城遗址内出土文物数量庞大、种类齐全,有铜、陶、金银、玉石、玛瑙、铁、漆、骨等大量精美的艺术品。中山国从纵向时间与横向地域上全方位吸收各国文化养分,融合了中原艺术的精华,形成了中山国独具鲜明个性,同时又与中原文化相关联的艺术特征。在出土近两万件器物中,各种质料被广泛应用,并根据不同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一些新的铸造技术和新的工艺品种,形成了浓郁的装饰情趣与繁缛华美的器物风貌。无论是灵动奇巧的青铜器、温润精美的玉器还是端庄典雅的陶器,都反映出中山国工艺美术风格中包容南北、汇融夷夏的气概,呈现出惊艳绝彩的崭新气象。

中山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作者马泽云系平山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主办: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