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平泉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不断深化内涵、丰富形式,探索创新“1234”工作方法,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民族团结进步典型事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工作走深走实。
一、坚持“一条主线”
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建立健全教育系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系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市委统战部、市教体局联合下发《关于在中小学深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教学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纳入党政工作要点,列入党建任务清单。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先后制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河北蒙中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长期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市回民中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学校章程,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学科通力合作、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坚持“双向发力”
坚持正面引导和防范风险双管齐下、双向发力。大力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营造浓厚氛围,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让“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深入人心,促进各民族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牢牢把握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统筹网上网下,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决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想对校园的渗透,坚决守住管好校园意识形态阵地。
三、抓实“三个载体”
通过抓实课堂教育、主题活动和文化熏陶三个载体,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青少年学生心中。
一是牢牢抓好课堂教育这个主阵地、主渠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科教学,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撰写专题教案。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编辑出版民族团结专刊《起跑线》,撰写《思政课中开出民族团结之花》创新教案,开展“教学大比武、岗位大练兵”活动,将课堂教学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课程评优的重要指标。市回民中学编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本教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政课重要宣讲内容。
二是牢牢抓住主题活动这个有力抓手,广泛开展“七个一”教育活动,通过讲好“一个民族团结故事”、办好“一期板报”、做好“一次升旗”、跳好“一支舞蹈”、唱好“一首民歌”、上好“一节思政课”、开好“一次主题班会”,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生根发芽。去年以来,全市教育系统开展理论宣讲100余场次,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960余节,各级各类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班团队会,绘制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板报465期。
三是牢牢抓住传统文化熏陶这个重要媒介,挖掘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各民族师生在古今历史时空中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在多元互动中感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召唤,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突出春节文化符号,让学生在贴福字、贴对联、剪窗花、包饺子等传统民俗活动中,充分挖掘辞旧迎新、阖家团圆、举国同庆等中华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四、实现成效“四进”
以校园为主阵地和集散地,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向全社会拓展延伸。
一是进校园景观。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元素,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以有形之魂、有感之举、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文化景观4处、专题宣传橱窗3块、主题展板4块、高清电子屏4块,改扩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展室一处,利用校园电子屏、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等载体加强立体宣传。
二是进体育项目。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发挥体育资源优势,开设旋转秋千、木球、跆拳道、毽球、太极拳、散打、珍珠球、搏克、蹴球、陀螺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使在校学生深刻认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2015年以来,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的旋转秋千、木球、毽球等运动队三次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三是进各级学校。在突出抓好两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试点、推广学校的基础上,今年又将城西小学、第三幼儿园确定为新一批推广校,全链条打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样板,并向全市64所学校延伸,实现全覆盖。发挥河北蒙古族高级中学、市回民中学在组织领导、保障机制、阵地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品牌效应,做到已形成品牌的活动延续传承、新的特色措施不断涌现,做到全员参与、全域贯穿、全程覆盖。
四是进一批家庭。以学生为纽带,通过一个学生影响两名家长、三个家庭、四位老人,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