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实践

来源: 中国民族报 |发布时间:2023-05-22 15:29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疆坚持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指导,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把民族团结作为新疆发展进步的基石、作为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和最长远的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春节期间,在新疆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乐野民宿,游客和当地群众一起包饺子。 新华社发

加强法治护航。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积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统筹推进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坚持法治新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法治轨道,融入各项法律法规之中。

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决反对一切危害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言行,依法严厉打击民族分裂、暴力恐怖、宗教极端活动,坚决防范民族宗教领域各类风险隐患,努力织就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法治之网,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其中,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是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经验做法和重要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创新实践。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疆以凝聚人心为根本,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持续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全区120多万名干部职工与160多万户各族基层群众结对认亲;大力推进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全区已建成互嵌式村(社区)4783个、小区9223个;“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成效显著,38.3万名干部教师与451万名学生结对交友,形成了区、地、县、乡四级干部带头联系学校、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广大城乡呈现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喜人景象,天山南北涌现出一个个“团结村(社区)”“团结街道”“团结农场”“团结牧场”“团结学校”“团结市场”“团结渠”“团结林”,培育出兵团十四师一牧场、喀什古城、阿克苏市王三街、伊宁市六星街等先进典型。

与此同时,新疆与内地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密切,对口援疆不仅极大改变了天山南北的发展面貌,推动了疆内外各族群众之间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往来互动,也极大地增进了各族干部群众思想上的共鸣、文化上的认同、感情上的交融;兵地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自治区与兵团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兵地一家亲”思想,兵地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经济发展共促、文化交流共融、民族团结共创、干部人才共享的新型兵地关系;军地关系更加紧密、军民情谊更加深厚,驻疆部队大力弘扬光荣传统,积极参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工作、“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谱写了新时代“军爱民、民拥军”的崭新篇章。

增进文化认同。新疆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

一是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教育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二是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常态化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三是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国家统编教材,积极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四是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广泛分布在天山南北的历史文物、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并能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特征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五是持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广电精品润疆工程”,推出电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舞剧《张骞》、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话剧《金色的胡杨》、交响音乐会《天山儿女心向党》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增强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六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快构建城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鲜活、更接地气,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参与度、认知度、融入度、认同度。

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是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一是牢牢把握党中央关于新疆发展战略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和推进油气、煤炭、矿产、粮食、棉花、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三是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四是全面落实中央支持南疆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力量加大政策扶持、财力分配、干部人才保障等倾斜支持力度,不断推进南疆实现更有利于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变化;五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水资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新疆;六是在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上持续用力,不断推进以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为重点的惠民工程,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多年来,新疆坚持把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建设力度之大、效率之高、受益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开放是当代中国鲜明的标识。新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发挥新疆“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推进“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新疆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向西开放的高地。如今,“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成为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还成为展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窗口。

加强载体建设。新疆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和长远性工作来做,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系统工程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往深里走。

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连续9年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简称“访惠聚”)驻村工作,几十万名驻村干部与当地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把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答卷写在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之中。实践证明,“访惠聚”驻村工作在宣传党的主张、团结群众、维护稳定、反对分裂、推动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综合成效不断显现,稳定红利持续释放,发展成果充分涌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断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使用率大幅提升,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实践,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重要实践,对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启示。新征程上,新疆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坚定扛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神圣职责,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去谋划部署,作为事关新疆长治久安的战略性、基础性和长远性工作来抓好,努力在补短板上下功夫、敢担当上作表率、善作为上谋实招,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实践更加充分地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实践伟力,用心用情用力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新疆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让中华民族大团结这道最美风景在天山南北愈来愈亮丽,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作者曾和平系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版权所有: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Copyright 2022 - 2023 mw.hebei.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3001390号-2 网站标识码:1300000007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


投诉举报电话:0311-8790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