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共康中学是全国招收初中内地西藏班学生人数较多的学校之一。为使来自西藏的孩子们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共康中学通过师生结对、同学结对、社区居民与学生结对,以情感为纽带,全面关心西藏学生的生活与成长。孩子们很快就适应了上海的求学环境,也融入了上海人家的生活,不仅有了“兄弟姐妹”,还有了自己的“申爸申妈”,切实在异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他们的家长来沪时,也会到结对家庭拜访做客。这幅“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好画面,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
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0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了进一步强调和部署。这些重要论断,是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深刻把握,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华各民族在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中,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自然萌发。近代以来,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血与火的共同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不断巩固强化。纵观历史发展进程,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从自觉到自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适应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需求愈加强烈。要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形势,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良好条件。不断提升城市民族工作水平,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出台有利于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政策举措和体制机制,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扩大范围,创新方式,提质增效。要推动民族地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协作,使民族地区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积极营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保证。要不断完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工作机制,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对民族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既要积极发声、传播正能量,又要严厉打击利用网络造谣生事、煽动民族情绪、挑拨民族关系的行为,用法律武器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要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讲好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在全社会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只要我们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一定能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572号